發新話題
打印

點睛筆光照一寺(圖)

點睛筆光照一寺(圖)

達•芬奇曾經說過:“誰的理智高出作品,誰就取得完美的藝術。”我國古代畫家張彥遠也說過類似的話:“是知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這都是強調非大智慧者,不足以為大畫家。如謂不信,請看東晉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的一段故事: 興寧二年(公元三六四年),晉哀帝恩準在建康建造了一所瓦官寺。寺廟落成那天,寺僧們向士大夫募集布施,大家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十萬的,這可急壞了眾僧。 這時,從人群裡走出一位書生,長得眉清目秀,神情俊逸,只見他提筆在化緣簿上認捐一百萬,落款“虎頭”二字,這一下子驚呆了在場所有的人。有的人心裡,這是故作狂言,看你怎麼兌現! 後來,寺僧們拿著化緣薄子來要薄,落款“虎頭”的那位書生叫僧人把寺內後殿的一面牆壁刷白,他便住進那裡,閉門一個多月,不與人們來往,專心致志地在牆壁上畫了一幅維摩詰像。當這幅畫像將要完成,只剩下眼睛未點的時候,書生才找來寺僧慧力,對慧力說:“明天就可以請人來參觀了,不過,頭一天來看的人,每人要捐款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每人要捐款五萬,第三天來的人捐款多少任其自便。 第二天,殿門一開,金碧輝煌的維摩詰像“光照一寺”。前來觀看的人很多,只見那位書生沉思片刻,將墨筆拿在手裡掂來掂去,而後登上畫架運筆一點,那維詰頓時像活人一般,神採奕奕,面對世人似乎就要開口講經布道。瓦官寺裡登進爆發出一片熱烈的讚許之聲。這樣一來,寺僧們很快就收足了一百萬。消息傳開以後,前來觀看的人就更多了。那位名叫“虎頭”的書生,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顧愷之。從此,瓦官寺便和顧愷之的名字連在一起,成了人們交口稱讚的一段佳話。 顧愷之,字長康。年輕時曾拜大畫家衛協為老師。他的技法繼承了中國的傳統畫法,講究“氣韻”、“骨法”,尤擅繪畫人物,著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一次,他給裴楷畫像,畫好之後特在裴楷臉上加了三筆,好像三根毫毛。後人評說好就好在這種來三筆,一下子將裴楷的個性都畫活了。 又一次,他給謝鯤畫像。謝鯤酷愛遊山玩水,曾在晉明帝面前表白自己:“我的德才品性都有不足,不能做大官,為群僚表率,但喜歡流連山水,欣賞一丘一壑之美,這一點誰也比不上我。”顧愷之便抓住他愛好自然這一精神本質,說“此子宜置丘壑中”,特意用自然景物作背景,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顧愷之尤其重視畫人物的眼睛。他和他的老師衛協一樣,常常畫好人物,幾年不點眼睛。他曾替人畫扇,畫好了嵇康、阮籍後,都沒有畫眼睛,就送給了扇主人。主人問他為什麼,顧愷之說:“那可點睛,點睛便活!”他還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可見,他是把眼睛視為人物傳神的關鍵。 顧愷之為人篤誠,詼諧。對藝術常常自力忘倦,通宵達旦,不能自己,對於生活之事卻往往不介於心,因此當時的人說他“痴黠各半”。他在桓溫麾下做參軍的時候,有一次隨桓溫到江陵,當地官員送來不少甘蔗。當時顧愷之正對著窗外的景色出神,桓溫想跟他開個玩笑,便拿了根甘蔗將尾巴那頭塞給他。顧愷之接過來就從尾巴那頭啃起,結果惹得哄堂大笑。顧愷之愣了愣神,醒悟了過來,便自我解嘲說:“這樣吃,才會漸入佳境。”又把大家逗得個前仰後合。從此,人們傳誦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 顧愷之不但是著名的畫家,還是著名的繪畫理論家、評論家。他的《魏晉勝流畫讚》、《論畫》和《畫雲台山記》三篇著作,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從中我們約略可以窺見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國山水、人物畫的真實面貌和畫家的美學觀點。
洛神賦圖卷。原作: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宋摹本,局部圖)由於年代久遠,顧愷之的原畫,我們再敢見不到了,僅能見到的是後人描摹保留下來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雖然是摹本,但畫卷上的人物都非常優美、逼真,面容流露著內心的豐富情感,衣服的線條流暢飄雅,從中也可以揣摩到顧愷之運用富有智慧的神採之筆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