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夏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譜寫了革命勝利的新篇章。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列強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列強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民憤激化,各地群眾奮起反抗。但是這些反抗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織革命政黨,先後發動過十次武裝起義,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每次起義都起到了宣傳革命、振奮人心的作用。



 孫中山先生
 


湖北位居長江腹地,武漢素稱“九省通衢”,是水陸交通中心。列強早就在這裡辟租界,開商埠,辦工廠,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這就阻礙了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促使農村經濟破產,人民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續成立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起義的主力軍。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后,同盟會決定把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


從漢川出發的革命軍



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


                              孫武



               蔣翊武

但實際起義並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革命總機關趕制炸彈時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國巡捕搜走,機關暴露。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因命令未能及時送到,起義沒有實現。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搜捕黨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10月10日,瑞澄繼續按冊捕人,形勢十分嚴重。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當晚7時過后,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后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發難。他率領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佔領了楚望台。工程營左隊隊官(相當連長)吳兆麟被推為臨時總指揮。當天夜裡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千餘人以強大火力阻擊,各路大軍均不得手。

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軍向革命軍反撲,炮轟漢口,城內中彈起火


午夜時分,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聞炮喪膽,從督署后牆鑿洞逃遁。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軍先後佔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這是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的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為之震動。
  

武昌起義槍聲一停,湖北軍政府即於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於原來的起義領袖被捕、被殺、受傷或逃匿,群龍無首,加上革命黨人沒有認識到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祗有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才能號召組織政府,於是擁戴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推舉湖北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為總參議。黎元洪料想革命不會成功,推托不肯上任。革命黨人便組織謀略處,擔負軍政府的領導責任。五天以后,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見清王朝大勢已去,才宣誓就職。他上台后,謀略處即被撤銷,軍政府被改組,立憲派分子及官商士紳紛紛擠進革命政府。以黎元洪為首的舊官僚、立憲黨人控制湖北軍政府的局面。
  湖北軍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又公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主權屬於人民。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外,軍政府發布各種文告,號召各省起義,促進了革命的繼續發展。在外交政策方面,軍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以往與各國締結的條約繼續有效,賠款、外債照舊按期償付,各國在華既得利益“一體保護”,表示革命“並無絲毫排外性質。
  武昌起義的勝利,列強迫於革命形勢,不得不宣布“嚴守中立”,同時又派軍艦集結武漢江面,作出武力干涉的準備。清廷則於10月12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兩鎮南下進攻革命軍,14日再度起用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委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袁世凱想趁機攫取更高的權位,以“足疾未痊”為理由假意拒絕出任,直到清廷委他為欽差大臣,給他統率水陸各軍的大權,他才“出山”南下。10月17日清軍不斷向劉家廟增兵,於是爆發了陽(漢陽)夏(夏口,今漢口)戰爭。湖北革命軍民奮起保衛武漢,群眾踴躍參軍,幾天之內,軍政府擴軍達四萬人。新兵奮勇投入戰斗,地方百姓手持刀矛助戰,19日大敗清軍於劉家廟,首戰告捷,漢口全市張燈結彩慶祝。27日,袁世凱命第一軍馮國璋部反攻,劉家廟復陷敵手。次日革命軍又退大智門。清軍縱火劫市,大火延燒三晝夜,漢口繁華之區化為焦土。11月1日漢口失陷。3日,由上海趕來武昌不久的同盟會領袖黃興受命為戰時總司令,16日率部偷渡漢水,反攻漢口未克,次日退守漢陽。21日清軍進攻漢陽,黃興率革命軍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27日漢陽又告陷落。歷時一個多月的陽夏戰爭結束。革命軍維持住與清軍隔江對峙的局面。
  武漢地區的軍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義造成的革命浪潮既已大定。武昌起義后,短短一個多月,全國有14個省先后宣告“光復”和獨立,革命風暴席卷神州大地,最後終於推倒了清王朝的統治。盡管以後還出現過幾次短暫的復辟事實,武昌起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亦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