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際空間站十年32張震撼照片:漂浮在地球之上(組圖)

國際空間站十年32張震撼照片:漂浮在地球之上(組圖)



STS-88任務組成員開始建造國際空間站

北京時間11月26日消息,本月20日,國際空間站渡過了10周歲生日,美國一家媒體公佈了32張國際空間站這10年間的震撼照片。

以上圖為1998年12月,STS-88任務組攜帶的大幅IMAX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太空梭STS-88任務組成員開始建造國際空間站。宇航員詹姆斯•紐曼(James Newman)正對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和俄羅斯製造的“曙光”號艙進行最後的連接工作。

背景資料:

國際空間站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也是進行火星及其以外的太陽系探索的關鍵性發射平臺。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的“質子”火箭於將空間的“地基”----曙光艙送入軌道。十年來,經過44次載人太空梭,34次無人飛行,更多的太空艙、太陽能電池板、支援設備、補給品以及來自 167個國家的活生生的人被送往國際空間站。直到今天,國際空間站仍未完工,原計劃完工的時間是2003年,現在看來,到2011年完工就算不錯了。國際空間站耗資巨大,但它的科學價值也是其他航太飛行器所無法替代的。



曙光號功能貨艙靠近空間站

圖片拍攝於1998年12月6日,背景雲量較大,好似一條毯子。俄羅斯製造的“曙光”號功能貨艙正逐漸靠近“奮進”號太空梭以及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位於前景)。在“奮進”號機艙內部,等待會合的STS-88任務組成員正為“曙光”號功能貨艙準備好遙控操縱系統(RMS)。



團結號節點艙與曙光號功能貨艙

圖片拍攝於1998年12月4日,採用70毫米底片,雲毯構成了這張圖片的背景。圖片中連接在一起的“團結”號節點艙與“曙光”號功能貨艙剛從“奮進” 號貨艙釋放出來。在執行此次建造任務之初,6名機組人員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兩個一前一後的太空硬體上工作,現在,他們正在“奮進”號上觀察這兩個連在一起的艙。此時的“奮進”號進入觀測和繞飛模式。



命運號實驗室內

這張圖片是第1遠征隊成員2001年12月12日在新安裝的“命運”號實驗室內拍攝的,圖片中的宇航員是STS-98任務專家羅伯特•科爾賓(Robert L. Curbeam)。在此之前,宇航員通過兩次太空行走安裝“命運”號實驗室。



執行空間站建設任務的奮進號整裝待發

圖片拍攝於2008年11月14日,此時的“奮進”號太空梭已將旋轉式服務結構調到“停放”狀態——“停放”是為發射做準備。7名宇航員將搭乘這艘太空梭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STS-126任務。



亞特蘭蒂斯號“飛越”海岸線

這張高角度圖片是空間站上第1遠征隊的3名成員于2001年2月16日拍攝的,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飛越群山環繞的海岸線。



空間站宇航員準備給地球拍照

在這張2000年12月拍攝於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的圖片中,我們看到的宇航員就是第1遠征隊隨機工程師謝爾蓋•克裏卡列夫(Sergei K. Krikalev),當時他正準備給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目標拍照。



命運號實驗室內的人體模型

這張展示人體模型Phantom Torso的圖片是2001年5月13日在空間站的“命運”號實驗室拍攝的。在設計上,Phantom Torso用於測量輻射對身體內部器官的影響,其所使用的軀幹與地球上培訓放療師使用的類似。Phantom Torso的高度與重量與一名普通成年男性相當。它裝有輻射探測器,能夠即時測量大腦、甲狀、胃部、結腸、心臟以及肺部每天受到多少輻射。測量資料將用於確定人體應作出何種反應,保護其內部器官免受輻射侵害,這一點對進行長期太空飛行的宇航員非常重要。



背靠地球

這張空間站圖片是2000年10月11日拍攝的,它的下面就是我們偉大的地球。此時的空間站構造很快就將發生變化,不久後入駐的STS-92任務組成員將進行擴建工作。



宇航員頭盔特寫

2003年1月15日,宇航局空間站第6遠征隊科學官唐納德•佩蒂特(Donald R. Pettit)在進行艙外活動時給他的頭盔拍攝了這張特寫。



空間站宇航員合影

這張合影是2001年8月17日在空間站的“命運”號實驗室拍攝的,穿白色T恤的宇航員是第3遠征隊成員,穿條紋T恤的是STS-105任務組成員,穿紅色T恤的第2遠征隊成員。



亞特蘭蒂斯號艙外俯視圖

“亞特蘭蒂斯”號船員艙外部、貨艙門以及對接系統的俯視圖,由第16遠征隊成員拍攝。



星辰號服務艙中的水罐

圖片拍攝於2002年3月11日,第4遠征隊隨機工程師、宇航員卡爾•沃爾茲(Carl E. Walz)正為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中的水罐編目錄。



聯盟號升空前往空間站

圖片拍攝於2004年4月19日,“聯盟TMA-4”號飛船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船將搭載3名宇航員進入空間站。



聯盟號飛船接近空間站

圖片拍攝於2007年4月9日美國中部標準時間的下午2點10分。“聯盟TMA-10”號飛船正逐漸接近空間站。在宇航員奧列格•科托夫(Oleg Kotov)控制下,“聯盟”號與“曙光”號貨艙最底部的對口實現對接。



空間站太陽能電池板全景照

圖片拍攝於2000年12月9日美國中部標準時間的下午1點13分,展示的是對接過程。這是在安裝新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後拍攝的首批空間站全景照片中的一幅。



空間站內的貨物

圖片是2005年5月18日在空間站的一個氣閘艙內拍攝的,裏面的宇航員就是宇航局空間站第11遠征隊科學官兼隨機工程師約翰•菲力浦斯(John L. Phillips),他的身邊堆滿了袋裝貨物。



華裔宇航員焦立中觀察水泡

2005年1月15日,華裔宇航員、第10遠征隊指令長焦立中在國際空間站上觀察漂浮在他和相機之間的水泡,水泡中顯示的是折射後的焦立中臉部畫面。他還是美宇航局國際空間站科學官員。



命運號實驗艙特寫鏡頭

這是2008年1月27日拍攝的對國際空間站“命運”號實驗艙的特寫鏡頭,實驗艙中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設備,鏡頭中飄在空中的球形物體其實是1顆“同步位置的保持、連通與再定向試驗衛星”(SPHERES)。



國際空間站的機械臂

2007年8月11日,在執行STS-118任務的“奮進”號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期間,實施太空行走的宇航員拍攝的Canadarm2(中)機械臂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太陽能電池板。



宇航員跑步機上鍛煉

第8遠征隊指令長、美宇航局國際空間站科學官員邁克爾•弗勒(Michael Foale)2004年8月12日在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內跑步鍛煉的鏡頭。



回望國際空間站

2002年10月6日,在“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脫離後,機上宇航員拍攝到的空間站照片,背景是不斷翻滾的白雲。“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是在當天美國中部時間早晨8時13分同這個軌道實驗室分離的。



空間站再增壓系統

這張照片是國際空間站再增壓系統(reboost)運轉的鏡頭。2003年4月4日,莫斯科任務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人員啟動了與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對接的“進步”號貨運飛船的推進器。



葉子上的水滴

在俄羅斯BIO-5 Rasteniya-2/Lada-2植物生長實驗中,葉子上面水滴的特寫鏡頭。這次實驗在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進行,照片拍攝於2003年3月9日。



漂浮在地球之上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遠離“發現”號太空梭時,這個軌道實驗室在白雲和地球映襯下的靚照。照片拍攝於2005年8月6日。



宇航員透過舷窗看地球

STS-124任務專家凱倫•尼伯格(Karen Nyberg)透過剛剛安裝完畢的“希望”號實驗艙的窗戶欣賞外面美景的特寫。照片拍攝於2008年6月10日,當時“發現”號太空梭正處於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狀態。



宇航員騎在17米長機械臂上

宇航員斯蒂芬•羅賓遜(Stephen Robinson)騎在17米長的Canadarm2機械臂的特寫鏡頭。照片拍攝於2005年8月,羅賓遜是執行STS-114任務的“發現”號太空梭的機組成員。國際空間站的Canadarm2機械臂有多個接頭,可以操作重達11.6萬公斤的設備,即相當於一輛滿載乘客的巴士。



目送國際空間站遠離

2007年6月19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上的宇航員目送國際空間站遠離的鏡頭。



釋放太空衣衛星

2006年2月3日,國際空間站第12遠征隊成員在一次太空行走中將由宇航服改制而成的衛星“SuitSat”釋放出去,這是該衛星開始在繞地軌道飛行的畫面。“SuitSat”是報廢的俄羅斯宇航服,機組人員給它裝上3組電池、內置感測器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發射機,便可以將提前錄製的小學生聲音傳遞給世界各地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SuitSat”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幾周後化為灰燼。



安裝新桁架組建

美國宇航員羅伯特•科爾比姆(Robert L. Curbeam)和瑞典宇航員克裏斯特•福格桑(Christer Fuglesang)正將一個新桁架組建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並開始升級電網。照片拍攝於2006年12月12日,兩位宇航員身下是新西蘭和庫克海峽。



發現號告別空間站

2008年6月11日,在與國際空間站分離後,“發現”號太空梭上的宇航員目送遠去的空間站。



宇航員太空行走建設空間站

2008年11月18日,STS-126任務專家史蒂夫•鮑文參加這次任務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繼續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維護。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