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頻繁往來
東漢時期,在公元90年(漢永元2年)阿富汗地區的統治者—貴霜王閻膏珍曾因求通婚被拒,怒攻漢軍,被班超擊退。這是一次用戰爭形式進行的交往。戰爭過後,兩國和好如初,奉貢與賜贈如故。
三國魏明帝太和3年(公元229年),當時貴霜王波調(瓦蘇代瓦)統治著阿富汗地區。波調派遣使節洛陽訪問,饋贈方物,魏明帝贈予波調以「親魏大月氏王」的名譽位號。在貴霜錢幣學上,波調是最後出現的貴霜王,但他復興了閻膏珍的政治思想,在錢幣上鑄有牽著牛的濕婆像。波調還多次派使與中國通好。
阿富汗地區的僧人對佛教文化東漸貢獻,史籍多有所載。《三國志·魏志》載,公元前2年(漢哀帝元壽元年),貴霜王朝派使者來中國向西漢博士弟子景盧教授佛經——浮屠經。這是正史中關於印度佛教最早經阿富汗傳人中國的記載。支婁迦讖、支曜、支謙、曇摩難提此雲法喜、華言寂友、佛陀摩者等,都是來自阿富汗地區的著名高僧,在翻譯佛經、注經、傳經方面,都有很大貢獻。有些佛經,就是來自阿富汗地區。
公元399年(東晉隆安3年),山西襄垣的高僧法顯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從長安出發,西度流沙,越蔥嶺,到天竺求法。他那長達13年的教旅的長途跋涉,就經過了阿富汗地區。公元402年,法顯到達了那揭國的醯羅城,即今日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之間的地區。他在途中翻越了一座「小雪山」,就是今日阿富汗境內的蘇萊曼山。法顯的特有貢獻,是他將旅途見聞,寫成著名的《佛國記》,為阿富汗以及西亞、南亞諸國歷史及交通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公元424-452年(北魏太武帝年間),阿富汗地區的商人來到了北魏京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向中國人傳授了製造琉璃精品的技術。《魏書》對此事是這樣記載的:「世祖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至今阿富汗的科克恰河谷仍有琉璃礦。又《新唐書》卷221,也有吐火羅國(今阿富汗北部)有頗黎山,開元天寶間有貢獻者。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有琉璃品20件,多屬唐僖宗所送貢品,有研究者估計為大食國貢品,其來自較近的阿富汗伊斯蘭琉璃品,也是有可能的。
在南北朝時期,統治阿富汗地區的厭噠汗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其特點是作為伊朗與中國的中介地區,其交往於中國的活動,往往具有伊朗與阿富汗的雙重性質。此外,頻繁性也是一個突出特徵。聽噠王在和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之間,先後14次派遣使節來平城、洛陽和長安訪問,並饋贈方物。其持續時間,從公元456年(北魏太安2年)、中經西續大統12年(公元546年)直到北周明帝2年(588年),歷時132年。此外,北魏宋雲於公元518-522年由洛陽去印度求經,也途經阿富汗地區,多虧厭噠王的詔書,使他得以通行莫國。公元519年,他見到這位「凶慢無禮」、「多行殺戮」的聽噠王,可能是摩醯邏炬羅(公元502一542年)。宋雲稱,該王的氈帳方方40步,王著錦衣、坐金床,以4金鳳凰為床腳,有四十餘國朝貢,四夷之中,最為強大。聯噠雖多交往於北朝,但在公元520年、526年、541年,也向南朝的梁武帝派遣使節,訪問了建康。直到隋大業年間,吐火羅、聽噠還遣使貢方物,往來仍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