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歷來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東漢末年宦官當政,皇帝昏庸,逐漸分成了三個國家。在這段時期裡面,人才輩出。既有我們熟知的桃園三兄弟、梟雄曹操、東吳孫權;更有諸葛亮、司馬懿等謀士,在吳國的謀士當中,呂蒙也算得上是翹楚。但是呂蒙奪荊州後,為何還非要殺死關羽?他真的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嗎?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在歷史《三國》記載中,蜀國劉備是一名仁義君子。當然,君子在義氣上也有不足的漏洞,比如歷史上那段經典故事---借荊州!
名著《三國演義》中記載,最初,蜀國劉備被魏國曹軍追得東逃西跑,沒有立足之地,更是沒有和曹軍抗衡的實力。當時只有藉助東吳的綜合力量,才可以對抗曹軍。劉備就向孫權提出聯盟之意。很快,吳國孫權答應了劉備的提議,雙方聯盟,共抗曹軍。
打贏戰爭,劉備還是沒有可立足之地,盟國東吳孫權就將荊州借給劉備駐軍用。
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劉備的軍隊實力大增,其駐軍也獲得不少地盤,不再是最初沒有地盤立足之時。東吳就多次派人前往要求劉備履約將荊州還回,劉備多次搪塞推脫,孫權還派身邊三郡長尉去向劉備表明要回荊州的決心,可卻被劉備驅逐。孫權盛怒之下派出身邊大將--呂蒙,並下令可以武力奪取荊州。
呂蒙白衣渡江巧奪荊州
呂蒙為吳國大將,他是一個勇敢有膽量,見識精博的人物,因此受到吳國君王孫權的重用。
要知道,一場成功的戰役背後,當然離不開前期精心策劃的部分。這場戰役之前呂蒙就已經和自國另一位大將---陸遜商量好計策,呂布提前向外界發布自己身體不適,向君主孫權提出,要求從前線退居,由陸遜擔任自己之前的領將之位,負責前線帶兵參戰守城。
陸遜當時年僅23歲,對外來看,是完全沒有經驗的青年。驕橫的關羽聽聞此事,根本沒有把陸遜放進眼裡,心裡還暗自興奮開心,讓一個戰場小白蹲守看城,實在是不明之舉。
當然,關羽這樣的不屑,也正是符合呂蒙和陸遜的精心策劃之意,關羽絲毫沒有多想,還下令將之前所派在陸遜身邊的線人撤退回來---關羽對此放鬆警惕。
在一次蜀軍和曹軍交戰中,雙方都損失軍隊實力,關羽就下令將荊州守軍調往前線攻打曹軍。此時荊州的守城實力大大減弱,而給呂蒙攻打荊州提供了不錯的良機,也就出現歷史上最經典的偷襲之戰---'白衣渡江'
戰役中,呂蒙機智將戰船改為商船,都穿上商人穿的白素衣服,讓船上的士兵扮作商人,蒙蔽蜀軍,降低蜀軍防備心理,成功潛伏並攻打對方領地,將荊州占領。關羽聽聞荊州失守,立即返回荊州攻打吳軍。然而兵敗,就走麥城逃出,但呂蒙帶兵對關羽窮追不捨,即當場下令,捉拿關羽當場斬殺!
荊州順利占領,為何還要斬殺關羽?
關羽之死,讓人非常惋惜,他一直是名忠義之將,對劉備的忠誠之心天地可鑑。呂蒙奪取荊州後,就已經是大功告成,為何呂蒙還對關羽,緊緊相逼,非要將他擒獲並斬殺,置之於死地,是他自作主張?還是受命於君王?
其實呂蒙這麼決然地至關羽於死地,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呂蒙在吳國擔任將軍職位,將軍的一切行動,都來源於君王孫權的命令。
那孫權又是何時發命讓呂蒙斬殺關羽?據記載,早期,劉備剛建立蜀國之時,孫權為加強東吳和蜀國的關係,曾向蜀國關羽提過親,關羽並沒有接受此建議,拒絕將女兒嫁給孫權之子,並破口大罵'虎女焉能嫁犬子'。當時孫權可是吳國的君主,呂蒙聽聞此事,怎能接受得了自己君王被一名蜀國將軍的這般侮辱。心中早已埋下怨恨之情。若有機會一定要幫君王報下此仇。
孫權受到關羽的語言侮辱,內心也是不爽,只是作為一國之君,不能莽撞行事,只得將此事埋於內心。恰巧,在這次呂蒙奪荊州出戰前,孫權曾用語言暗示呂蒙,若當場捉拿關羽,就立即當場處決。這也正是符合呂蒙殺死關羽為君報仇之意。
其實歷史上記載,呂蒙和關羽並沒有什麼交集,但作為吳國大將,他知道關羽是一個武藝超群的勇敢無畏的人物,但通過一次次事件,呂蒙了解到關羽有驕傲的性格,呂蒙想要除掉關羽之心早就已經在他心裡埋下種子。
其二,呂蒙果斷斬殺關羽,除了為君王孫權提婚受辱出氣之外。還有一件事在呂蒙心中隱藏很久,《三國》中寫道,周瑜生前一心想奪取荊州,和蜀國諸葛亮鬥智鬥勇,但最終,周瑜沒有收復荊州,留下遺願。呂蒙因之前受恩於吳國前任大都督--周瑜,所以呂蒙也懷有為周瑜實現遺願之心。
呂蒙殺關羽明知會惹禍上身,但為何還不顧一切斬殺關羽?
關羽是蜀國第一大將,當時吳國和蜀國又是聯盟友國,呂蒙作為吳國大將,他難道不清楚,劉備·關羽·張飛是的結義兄弟。殺死關羽,必定惹禍上身,引起劉備和張飛不滿,他們定會向吳國發起戰爭,引起兩國征戰麼?
呂蒙當然知道,殺死關羽對於以後的吳蜀兩國關係一定不是最佳良計,但也沒有其他辦法。
其一:若是帶走關押關羽,蜀國劉備一定會拼盡全力帶兵來吳國解救自己的結盟兄弟,必定還是要發起兩國之間的再一次戰爭。
其二:若將關羽留下,呂蒙深知關羽是絕不可能被收為己用,因為曾經曹操也是很欣賞關羽的才華,不惜一切代價,要將關羽招攬為己用,但關羽從不為此心動,置之不理,所謂的那句'身在曹營,心在漢',就不難看出,關羽對劉備的忠心。
其三:若呂蒙將關羽放回蜀國,關羽是蜀國大將,是蜀國君王劉備的臂膀,相當於放虎歸山,後患無窮。關羽也不會因此感恩呂蒙的不殺之恩,到時候關羽必將回來攻打東吳,一定會對蜀吳兩軍之後的交戰埋下禍根,這樣,也必會引起吳國將士的不滿。
劉關張三兄弟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受命於君王孫權的命令,又想起之前關羽驕傲不羈,對君王的侮辱,考慮到吳國的未來。呂蒙果斷將關羽就地斬殺。
只是為君報仇?還是另有私心?
呂蒙殺死關羽只是為君報仇,為國消除隱患?
其實,呂蒙很清楚關羽的實力,關羽武藝高強,曾經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也一直被世人稱之為'武聖'稱號流傳世間。他為人忠義,曾經面對曹操的大量金銀收買,也未曾心動要背叛劉備。關羽勇敢無畏,忠心忠義,確實是一名受人崇敬的人物。
這樣一來,或許呂蒙心中也泛起為己私心,如果自己能親手殺死關羽這種大將,對於出身貧寒,家世一般的自己來說,這何嘗不是提升自身名氣的良機。
再來,一直心懷大志的呂蒙,此時殺死關羽,必會大大削弱蜀國實力,藉此機會,趁機切斷吳蜀兩國的聯盟,為後期吳國稱霸埋下伏筆,到時,自己的名字也會順理成章受到世人佳話相傳。
倘若歷史沒有呂蒙殺死關羽這一節章,後期劉備也不會大怒,發起吳蜀兩國夷陵之戰。夷陵之戰雙方實力損失慘重,這也給魏國趁機鑽了空子,迎來短暫的復興,而吳蜀兩國,雙方都沒有利可得。
三國的爭霸,最終卻沒有一個贏家,其實最大傷害就是百姓生活不得安寧,受苦的還是老百姓,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