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推行郡縣制 間接令姓氏制度平民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作為維繫周王室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制度,終於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而只有貴族才有氏,貧民是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但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全面實施的「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種完全以行政區劃代替宗法氏族血緣為關係的網絡,令代表貴族階級高貴出身門第的「氏」失去了原先的作用。加上六國被滅後,大部份的王子王孫都淪為庶民,代表貴族階級高貴出身門第的「氏」,亦變得徒有虛銜而已。
秦始皇最終消滅六國,結束戰國時代。
秦漢以後,慢慢地姓、氏開始合一。姓與氏二者可以通稱,姓即氏,氏即姓,姓與氏已不再有任何意義上的區別。周代出現了大量的氏,如魯、齊、楚、司馬等等,都由氏轉為了姓,令姓的種類變得更豐富。
無論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人人都可以擁有姓氏。
另外,自此每一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子孫們都可以永久使用,不再和之前會不斷變化。而無論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人人都有姓,不再像先秦那樣貴族有氏,平民有名無氏了。這一文化習慣與姓氏制度一直延續至今。「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唐宋後中國姓氏學逐步定型,民國前《百家姓考略》、《姓氏考略》等典籍往往把諸姓(即先秦的氏)起源上溯至堯舜、甚至炎黃傳說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