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兄」「小弟」敬稱謙稱知幾多? 古代從來不用「我」
古時不以「我」來自稱,有很多謙稱,必有一款適合自己。
我們有時在一些溝通交流的場合,會稱他人作「仁兄」(有人會誤寫作「人兄」),又會稱自己做「小弟」或「小妹」等,這些都是自古至今溝通的敬稱及謙稱。古人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及自己,分別都有十種敬稱及謙稱。
「敬稱」也叫「尊稱」,表示自己對對方很尊敬客氣,主要有以下這些敬稱:
1. 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等等。「聖」也多用於帝王,比如聖上、聖駕等。
2. 至於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等。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所以稱皇帝為天子。
3. 「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以「駕」代稱。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於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意思,所以「陛下」也用來代稱皇帝。至於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4. 將軍的敬稱就是「麾下」。而麾下的另一意思為「部下」,即有權勢者的手下。
5. 對於有一定地位的人,會有敬稱,包括使節就稱節下;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盲稱閣下。現今社會,也多用於社交場合。
6. 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會有令、尊、賢、仁等。「令」的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對方父親:「令尊」;對方母親:「令堂」;對方的女兒:「令愛」。「尊」是用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對方父母:「尊上」,對方的意思:尊意。「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對方:「賢家」,對方的兒子:「賢郎」、「賢侄」。「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為「仁公」等。對朋輩敬稱「兄台」,現時多見於書面語。
7.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論語》載:「子路從而後,遇丈人」。唐朝以後,丈、女人專指妻父或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8. 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 君對臣的敬稱則是:卿或愛卿。
10.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太父等。
而古人的十種謙稱一般有以下幾種:
1. 古代帝王的謙稱有:孤、寡。
2. 古代官吏的謙稱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3. 古人稱自己一方親屬朋友的謙稱有「家」、「舍」。「家」是稱比自己輩分大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舍」是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年幼親屬,前者如寒舍,後者如舍妹等。
4. 讀書人的謙稱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備;不才、不肖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 用於自己的謙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6. 晚輩、地位低的人對尊長者謙稱是:在下。
7. 老人的謙稱有老朽、老夫、老漢等。
8. 女子的謙稱是:妾。
9. 老和尚的謙稱是:老衲。
10. 國君對其他國的謙稱是:寡君。
在古代的社交和公共場合,一般不敢自稱「我」,因為這樣會被大家認為不懂禮儀。據考證,至少從晉朝起,官僚已不習慣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謙卑,更喜歡稱自己為「下官」。
唐朝時,人們即使略為開放,但在社交場合也不會稱自己為「我」,而是用略顯青澀的「小生」來指代自己,到了宋朝,官僚都喜歡稱自己為「卑職」,百姓更願意用「晚生」來指代自己。不過,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一位姓許的人,為人傲慢,無論面對誰都不用謙稱,而是用「我」,結果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