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首都」必然不會是溥儀及一眾滿清遺老遺少的決定。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三省,扶植清廢帝溥儀組建偽滿政權,藉助這傀儡推行軍事佔領、經濟掠奪及文化洗腦等政策,試圖將其變為「殖民地」。一直以復興祖業為己任的溥儀,並沒將「首都」定在清朝「龍脈」瀋陽,而是當時「存在感」極低的小城長春。事實上,也不到溥儀選擇。
日本方面最終認為「定都」長春最理想 (網上圖片)
1932年2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在瀋陽召開會議,與會人員很快就偽滿的「國體」、「國號」、「國旗」達成一致,至於「首都」在日本方面有不同意見下,爭論激烈。
按照絕大多數滿清遺老遺少和部分日本侵略者的意見,瀋陽無疑是最佳選擇。在滿清遺臣們看來,偽滿政權實質上是清朝復辟,瀋陽作為「龍興之地」頗有光復國祚意味。同時,瀋陽作為東北地區政經中心,有大量日本移民,駐紮大批侵略軍,將它定為「首都」最恰當不過。
偽滿州國時期的溥儀 (網上圖片)
不過,日本政府很快便否決這計劃。在他們看來,偽滿是全新「國家」,一旦「定都」瀋陽,必然為國際社會留下日本支持清朝復辟的印象。基於日本終極目標是將東北三省併入其版圖,不能將「扶植」偽滿被誤解為擁護清朝復辟。
同時,瀋陽還是奉系軍閥大本營,張作霖父子在這裡經營20多年,早已盤根錯節,擁有強大民意基礎。而日本方面也非常忌憚張氏父子在瀋陽的影響力,若是在此「建都」,必難以穩固統治。
日本專家參考當時世界多個大城市規劃,利用十餘年將長春創建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網上圖片)
瀋陽被否決,哈爾濱成為新的熱門候選城市。支持者認為,哈爾濱作為東北北部最大城市,經濟相對發達、市政建設成熟,又靠近蘇聯遠東地區,對於日本實現北進戰略、奪取西伯利亞後與德國會師的目標,是再好不過的基地。此外,還有人提出大連,因為日人在那裡經營多年,統治基礎穩固,有利於保障偽滿政權。
日本專家參考當時世界多個大城市規劃,利用十餘年將長春創建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網上圖片)
兩項提議引起日本政府和軍部注意,但最終也被否決。因為在高層看來,哈爾濱過於靠近蘇聯,同時也是東北抗日游擊武裝活躍地區;至於大連,雖然安全卻僻居一隅,交通不便不利穩固統治東北。
日本專家參考當時世界多個大城市規劃,利用十餘年將長春創建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網上圖片)
關東軍方面提議「定都」長春,原因是它地處東北地區中部,戰略地位重要,有利加強控制各地,可充當日本對內對外作戰的指揮基地。長春小城原本不太受重視,與清朝沒太大淵源,又不存在抗日武裝,這是再理想不過的候選城市。
經過將近一個月激烈討論,日本高層最終同意關東軍意見,正式將長春確定為偽滿的「首都」,其後易命名為「新京」。
關東軍方面認為,長春戰略地位重要,最終「定都」於此易名新京。圖為當時新京日本人聚居的街區 (網上圖片)
從1932年底開始,日本專家參考19世紀巴黎改造規劃、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1920年代美國的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利用十餘年,將長春創建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日本專家參考當時世界多個大城市規劃,利用十餘年將長春創建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網上圖片)
受到戰爭影響,長春建設計劃雖然並未完成,但取得成就令人矚目。到1944年,長春的市區面積達80餘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20萬,擁有極發達交通體系。如果加上駐守長春的數十萬軍隊和近百萬流動人口,長春市內的總人口數已高達300多萬,超過東京的都市區人口,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
長春作為「首都」達13年,直到日本戰敗投降、偽滿政權垮台。1945年9月,長春光復,此後一直成為吉林省省會至今。如今長春成為重要工業城市,綠化率高,享有「北國春城」的美譽,也多得當年的建設過程。
日本專家參考當時世界多個大城市規劃,利用十餘年將長春創建成一個極具國際規模的大都市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