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帝昺逃難來港 新界居民盆菜盛宴招待
相信大家在農曆新年期間,都可能有吃過盆菜,但大家又知道盆菜的起源嗎?
盆菜又稱「盤菜」,是香港圍村的傳統食制,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圍村的原居民十分重視盆菜,他們一盤會在喜宴、春秋二祭或特別慶典時吃盆菜。
對於盆菜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以宋帝趙昺南下,新界圍村村民「煮盆菜,犒皇師」一說流傳最廣。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末年,元兵南下進迫,陸秀夫、張世傑等官員自浙江安徽逃難到福州,並立趙罡為帝,是為宋端宗。端宗在逃難之中病死,一眾臣子便擁立趙昺為帝,亦即宋少帝。
帝昺在屯門登陸,並受到元朝軍隊追迫,不斷遷移。據說,君臣等人在途經今日的新界時,當地居民見皇師駕到,希望殷勤招待,但倉卒之間要找來大量盛裝菜餚的器皿也著實不易,於是居民就地取來一些大木盆以盛載菜餚,盛著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而成,亦即是今日的我們所吃盆菜的前身。
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現在大部分盆菜都改以銅盆、銻盆、錫箔紙盆甚至塑盆來盛載。到了後來,新界原居民每每於歲時祭祀、大時大節、乃至婚嫁慶典等禮儀時,都會以盆菜招待客人。時至今日,本港不少食肆都會推出盆菜作招徠,成為香港的特色菜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