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大瘟疫,疫症源頭為匈奴播毒?
古人缺乏對病毒本質認知,往往將導致大量人命死亡的疫情統稱為「瘟疫」,忽略或難以掌握疫症源頭。
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大流行,釀三分之一歐洲人死。古今不論傳染方式為何,只要傳染病致命,每當「光顧」人類就大受打擊。特別在醫學技術落後的古代,人們缺乏對病毒本質認知,就將一些導致大量人命死亡的疫情統稱為「瘟疫」。在歷史上可見,當朝廷行政體系衰弱,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時,無從控制瘟疫,更加速國家或王朝衰落及滅亡。
古時朝廷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如何應對?西漢時期的元帝文帝時期,地方也試過有疫情,並上報皇帝。皇帝會先下自責詔書,表示天降大災,貴為天子是有責任,該檢自己言行。雖然這對治病起不到實際效果,但對安撫民情,維持穩定尚有一定作用。此外政府還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及公務出行,省出錢用於救災。
從漢初始,也有官方義士上山下鄉,免費為疫區和患者提供醫藥(以後多個朝代都延續這種政策,成為朝廷抗疫的範例)。但到了東漢末年,漢獻帝完全被架空,地方諸侯割據,朝廷想做點事也有心無力。約在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一場瘟疫降臨。各級地方政府一時間接到大量病例報告,有村莊甚至全部染病身亡。
這場在後世認為是「傷寒」的瘟疫,在無政府的戰亂時代,持續蔓延,給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造成持續而巨大的殺傷力。據《晉書》記載,疫情甚至到了晉武帝司馬炎鹹寧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還有零星疫情,導致「洛陽死者大半」。
這場瘟疫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前所未有。現代傳染病學,會不斷尋求疫情的源頭。對於東漢末年大瘟疫的源頭,學者說法不一。據英國著名的醫學家Frederick, F. Cartwright認為,當時瘟疫的源頭是漢朝對外戰爭時期的匈奴,他在《疾病改變歷史》(Disease and History)中稱:「公元一世紀末時,一個殘忍好戰的民族出現。他們來自蒙古地區,橫掃大草原直至歐洲東南。他們從中國以北地區出發,可能是被疾病或饑荒驅使,或兩者兼有,匈奴人騎馬入侵......帶來了新的傳染病,造成了被歷史學家稱為『瘟疫』一系列疫症的流行。」除了說明瘟疫的事實,也猜測瘟疫來源。
至於另一英國學者韋爾斯 (H. G. Wells) 則持相反意見,認為這場瘟疫最有可能源自大漢內部,據他的著作《世界史綱》 (The Outline of History) 中說:「也許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在公元2世紀末,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國的製度崩潰了⋯⋯」當時局勢混亂不堪,自l 84年爆發黃巾之亂後.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地方軍閥割據,招兵買馬打打殺殺。中央王朝尚未徹底崩潰,被官僚體控制下運作,只是吏治更腐敗,官府橫徵暴斂,又遇嚴重自然災害,出現《後漢書·陳蕃傳》所載「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三空」。餓殍遍野,連京師洛陽也死者相枕。當時戰死、餓死的人太多來不及掩埋,就有滋生瘟疫的可能。
東漢末年,中央王朝尚未徹底崩潰,卻被官僚體控制下運作,吏治更腐敗,官府橫徵暴斂,遇嚴重自然災害,戰死餓死的人太多來不及掩埋,就有滋生瘟疫的可能 (網上圖片)
戰亂及飢荒的亂世引發瘟疫的推測,在後代發生大瘟疫事件中,也得到佐證。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當時完顏亮為準備遷都擴建燕京城,徵調近20萬苦力和工匠修建。由於督工殘暴虐待,勞動強度太大又遇醋暑,最終導致瘟疫爆發,大部分勞作者染病身亡。
另一件瘟疫例子發生於元末惠宗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元史·順帝紀》載:「京師大饑,加以疫癘,民有父子相食者。」彼時中原,朝廷與起義軍打得火熱,兵荒馬亂,屍橫遍野。人們為避難湧向京城,瘟疫也隨之帶來,令城內城外死者屍首大堆,無處掩埋。這種死亡氣息,也預示元朝氣數已盡。
《上帝的跳蚤》作者北京醫科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院科學院研究生王哲,甚至將隋朝滅亡歸咎於瘟疫。而事實上,幾乎每到王朝末端,就會爆發一場大規模的瘟疫,漢、隋、元、明、清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