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木乃伊皇帝!

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木乃伊皇帝!

入主中原僅4個月,中原軍民群起反抗,鎮壓無效罷兵北還。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曰「帝羓」,即是「木乃伊皇帝」之意,主角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朝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契丹名為堯骨,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作為馬背上的朝廷皇室,耶律德光自幼隨父母四處征戰,為契丹國建立赫赫戰功,因功進拜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又為「草原本位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不主張漢化,立場貼近述律平,深得母親器重。

耶律德光本來沒有繼位可能,因為耶律阿保機稱帝後,冊立嫡長子耶律倍為太子,給予「人皇王」之稱,明確表明態度讓他接班。耶律倍雖是草原上長大,卻痴迷漢文化,不僅擅長吟詩作畫,還主張以儒家思想治國。這樣,便跟主張遵守傳統、維護祖制的母后述律平產生了矛盾。

考慮到耶律倍一旦上台,很可能強行全盤漢化,必會激起傳統派貴族強烈反彈,使得國家陷入分裂。因此,遼太祖駕崩後,述律平臨朝稱制一年間,脅迫群臣擁戴耶律德光為皇帝。

耶律德光稱帝後尊奉述律平為太后,與母親共掌朝政。當時,兄長耶律倍雖然跟皇位失之交臂,但依然統治著疆域廣闊的屬國東丹(即原渤海國),並且舊部黨羽依然眾多,若他舉旗造反,必然讓契丹陷入內戰。所以,耶律德光在登基後的4年間,不斷削奪東丹國實力,派人監視耶律倍,最終迫使他拋妻棄子逃奔後唐。

耶律德光志向遠大,不甘心於只在塞北稱王,所以在吞併東丹、完成統一後,便將注意力南移,意圖進軍中原。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叛變,以稱臣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契丹出兵助其反唐建國。耶律德光對石敬瑭的條件相當滿意,遂率5萬精銳騎兵南下,在晉安寨重創後唐主力軍,解除晉陽之圍。

耶律德光其後在晉陽扶立石敬瑭為帝,建國號為(後)晉,再派兵隨同石敬瑭南下攻佔洛陽滅掉後唐。後晉進佔中原,契丹大軍撤回塞北,第一階段南進中原完成。此後,耶律德光建立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境內漢人和契丹人,並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位時,對契丹異常恭順,但也不免遭耶律德光欺辱。等到石敬瑭死,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因不願步叔父後塵,在大將景延廣唆使下,摒棄「稱兒稱臣」國策,改而採取「稱孫不稱臣」的路線,對契丹發出戰爭叫囂,激怒了耶律德光。

會同七年至九年間(公元944至946年),耶律德光三度率軍南侵,前兩次遭遇中原軍民殊死搏鬥,大敗而回。最後一次南侵時,由於後晉軍隊主帥杜重威在前線不戰而降,中原門戶大開,耶律德光才如願以償地攻滅後晉,佔領中原。

會同十年(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大樑,接受百官朝賀,一個月後,正式將國號由契丹改為遼。此時的耶律德光,把自己視作中原之主,但僅僅過了4個月,便遭遇中原軍民群起反抗,先前向他表示效忠的藩鎮,紛紛打出驅逐遼軍的旗號。耶律德光軍事鎮壓無效,被迫罷兵北還。

在返回塞北的途中,耶律德光走到欒城殺胡林便突患重病而死,終年46歲。噩耗傳到遼國都城上京,太后述律平悲痛欲絕,隨即下令將耶律德光遺體運到塞北安葬。由於當時已是初夏,天氣暖和,遺體若不防腐,根本無法順利地運到塞北。

因此,南征的文武大臣和太醫絞盡腦汁,最終按照牧民們醃製臘肉的辦法,將耶律德光的肚皮剖開、摘去內臟,然後用鹽醃排除水分,再用火慢慢烘乾遺體,最終製成類似於「木乃伊」一樣的乾屍。據見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由於時人稱呼臘肉為「羓」,所以耶律德光的乾屍也稱呼為「帝羓」。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