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沒如果,但若能夠出擊日本,東亞政治格局可能翻天覆地。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富國強兵同時也對外擴張,侵略主要對象首選當時日益腐朽的清朝。當時中國土地上的有識之士,能看穿日本人野心的並不多,當中的有讓曾國藩都自愧不如的劉長佑。劉長佑向清廷提出一項計劃,更表示若能實施,必定會擊潰日本。但為何最終泡湯?
明治維新時期的橫濱
劉長佑為湖南新寧縣人,於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考取拔貢。他自幼熟讀兵書,異常痴迷軍事。太平軍起事後,劉長佑響應清廷號召,與同縣好友江忠源創辦團練「楚勇」,日後成為湘軍的重要分支。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劉長佑與江忠源率軍入桂,鎮壓當地太平軍和天地會。太平軍主力北上後,劉長佑、江忠源尾隨掃蕩。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二月,江忠源在廬州被太平軍包圍擊潰,隨即投水自盡。劉長佑繼續率領楚勇與太平軍交戰,多次轉戰,並參與圍剿石達開、撲滅兩廣天地會創辦的「大成國」政權的戰事。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因戰功卓著晉升廣西巡撫。
兩廣總督時期的劉長佑
此後20餘年,劉長佑相繼擔任兩廣、直隸總督、廣東、廣西巡撫、雲貴總督等,期間曾鎮壓魯西北農民起義、滄州鹽民張六起義,其與
「清末黃忠」馮子材一起肅清中越邊境多股土匪勢力,並支持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越南的抗法鬥爭,貢獻良多。
作為湘軍名將,劉長佑擅長用兵,據學者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中載,曾國藩常常自嘆不如:「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復能窺測矣」。長期擔任封疆大吏、備受朝廷倚重的劉長佑,為人謙和、勤勉廉潔,更難能可貴。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
劉長佑作為「洋務運動」積極倡導者之一,對國內外形勢瞭如指掌,尤其法、日動態。劉長佑認為日本「明治維新」後,早早擺脫積貧積弱、荒蠻落後,經濟軍事實力大增,擴張勢頭日益咄咄逼人,對外侵略頭號目標,只有飽受戰亂和外患的中國。
於是,他長期研究、擬定對付日本對策,並在日本正式吞併中國屬國琉球後,時任雲貴總督的他在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向朝廷遞上《熟審邊情疏》奏摺,主張趁日本羽翼未豐,果斷開戰,消滅「心腹大患」。在奏摺中,劉長佑指出日本狼子野心、貪得無厭,若默視它吞併琉球,接下來還會失去朝鮮、台灣及東北等地。為今之計只能「先發制人」,傾盡全力擊滅日本,捨此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奏摺中,劉長佑還給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首先向全世界揭露日本違反國際法、非法吞併琉球的罪狀,籲歐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派名將從中國東北地區出兵,順松花江出海,兵臨庫頁島,從北面襲擊日本;駐軍朝鮮南部,從西面遏制、威脅日本;派水師由寧波、定海出發,從南面進攻日本的長崎等地,以此來形成三面夾擊之勢-「倭人離貳已久,必當自潰,即負隅抗拒,而我朝師武臣力必無撓敗之虞」-劉長佑深信,只要計劃付諸實施,日本必土崩瓦解,就算負隅頑抗也終究失敗。
劉長佑還指出,若能擊敗日本,不僅可恢復琉球王國,還可保全越南、朝鮮、暹羅、緬甸等屬國,有助於維護清朝「天朝上國」形象。另一方面,自洋務以來「習水師、修砲臺、購鐵船、造槍砲,費帑藏以百萬計。」出兵也可以了解自身兵力「果精與否」。
中法戰爭時的清軍
劉長佑提出計劃頗前瞻且切實可行,然而慈禧卻考慮到國家大亂初定,正需要休養生息。更何況大部分滿清權貴,日本不過是個「蕞爾小國」,不足以撼動中國,反指劉長佑奏摺誇大其詞。清廷拒絕提議,錯失削弱日本良機。
次年,劉長佑因病開缺回籍,家中依舊牽掛邊疆防務,待聽聞中法之戰中,劉長佑不禁痛心疾首,氣得咯血數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劉長佑在老家病逝,終年69歲。7年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完敗於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