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幾乎唾手可得的東西,在古代是非常貴重的產品。
鹽作為一種調味,現今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用品,要求高一點的,更會去搜羅外國高級食監。不過在古代,若是能夠買得起鹽,那一定是較為富裕的家庭。那麼,古代食鹽有多貴?為何會這樣貴呢?至於吃不起鹽的一般百姓,又用甚麼來做替代?
據先秦著作《管子·海王》記載,「官山海」讓財富迅速積累到齊國君主手中,為桓公霸業奠定堅實的財政基礎。僅食鹽專賣一項,管仲為齊桓公算了一筆賬:一個具有萬輛兵車的大國,1000萬的總人口中應納稅的人約100萬,每人每月徵收30錢,一個月也就3000萬錢;但因為食鹽銷售嚴格按照戶籍實行「計口售鹽」,只要每升鹽加價2錢,每月即可多得6000萬錢,遠超過每月30錢高額人頭稅帶來的收入。
浙江東南岸洞頭北嶴宋末元初鹽場遺址
由《管子》記載看出,管仲算的帳,切實表現古代的鹽貴的程度,單單靠著賣鹽得來的收入,就可以讓一個國家得到超過高額人頭稅收的收入,那麼,鹽為何會在古代是一種奢侈品?那麼貴?是因為鹽是官營專賣。
不少人都了解,漢朝初年,對鹽鐵採取放任政策,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漢武帝迫於財政壓力,在桑弘羊的主持下,開始鹽鐵專賣制度。鹽鐵官營,規定只有官府才能夠賣鹽和鐵,但是官府對於鹽的價格定得非常高,而鹽又不是靠很高技術製造出來的物品,因此有些人為了錢財,會偷偷私自賣鹽。事實上,歷代不少地方勢力,都是靠販賣私鹽起家的,隨便說的有程咬金、黃巢、方國珍、張士誠等。
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壁畫墓,屬於東漢晚期,描繪貴族飲宴情況
至於有些富商,也看重鹽的價值,於是向官府申請賣鹽的權力,但是申請後還需要繳納高額的錢財,那就是「鹽課銀」。因此,官府依然可以得到大筆收入,而鹽到了百姓的手裡,依然高價。
現代生活知識告訴我們,若果人體攝入鹽量不足,就會使人感到不適,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得甲狀腺肥大的問題,即粵語俗稱的「大頸泡」。因此,鹽內所含有的鈉元素,是人類必需,尤其是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民族,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食,極需要在膳食中補充鹽份。在古代,先祖當然不知道甚麼為鈉,但他們清楚了解,不吃鹽對身體不好,因此無論多窮,他們也會多多少少都買食鹽。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井鹽造井」工程,相當費工夫,就是為了從不同途徑獲取鹽
可是,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夠從官府買得日常所需的鹽量,就算是百姓私下製作質量較低的廉價鹽,也還是有極多的百姓無法單獨買得起。據《鹽鐵論》記載,在漢昭帝下詔調集的鹽鐵會議上,賢良文人提出鹽鐵官府壟斷專營和「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因,所以請求廢除鹽、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並取消均輸官。可見,鹽的昂貴程度,令連飯都幾乎吃不起的百姓窒息,因此,買不起鹽的百姓,只有尋找替代品。
由於私鹽中質量較好的,一般是由海水和湖水等製成,而還有更低質量的是從一些鹽鹼地或者山洞取得原料製作,買不起海鹽湖鹽的,便可以選擇這一種。但是,真的有人連一點點錢都拿不出來,所以在「走投無路」之下,據說會在茅廁的石頭上找,因為這些石頭上,會累積一種結晶,它也含有鈉元素,會用這種結晶代替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