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居民當初擔心自己權益受影響,抵觸情緒因涉及氏族山墳風水及土地權益。
星期日晚至星期一凌晨,大批白衣人在元朗聚集,無差別襲擊市民和西鐵乘客,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更被拍到與白衣人握手。他於周一對傳媒表示,他讚對方「英雄」,是認同元朗人「保家衛族」的作風及情操。
1899年8月4日,港督卜力於屏山與新界紳耆會面 (網上圖片)
按照新界港英開埠時期的歷史,元朗屏山原居民,因英國接管新界地區,認為前景不明朗,與元朗及大埔多條村的鄉民武裝起來對抗,「保家衛族」。結果參戰鄉民傷亡慘重,約500名新界人被英軍殺死,英軍僅兩人受傷。最終,雙方快速達成和解,英國政府亦保持新界原居民權利。其後,港英政府及參與戰爭的氏族都保持低調,快速遺忘戰爭。當時報紙也只輕輕帶過,導致日後記載含糊。歷史學者、新界史研究專家夏思義(Patrick Hase)透過搜查後證實了事件,並將來龍去脈寫了《1899年的六天戰爭:帝國主義時代的香港》,撥開歷史迷霧。
1898年,位於九龍半島中英邊界(即今界限街)的英人哨站 (香港政府檔案處圖片)
回到公元1898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由1898年7月1日起,新安縣深圳河以南之地,都歸入英國香港殖民地範圍。按當時國際法,需要明顯儀式正式接掌。港英政府不急,到了1899年4月才正式接手,由港英政府輔政司駱克負責。英國根據駱克聯同大清官員王傳善實地調查所提交報告建議,統治方針為盡量維持現狀,即以類似大清的方式管治。
英方代表駱克及中方代表王存善,於1899年3月,在沙頭角海的岸邊豎起第一塊界樁 (香港政府檔案處圖片)
港島開埠前後,一直以漁民為主,沒有強力世家大族,有的都是憑英國商貿走進上流社會的買辦家族,洋化甚深;但新界則有眾多世代長居的農民,有成熟鄉紳體制,與官府聯繫密切,甚至有團練風氣。當清廷與英國簽約時,沒有知會新界鄉紳領袖,令他們擔心既得利益會被英國改變,涉及的更有各大氏族的風水及土地權益,他們充滿抵觸情緒。當時,香港島逐步城市化,市民接受英國秩序,但對於新界原住民,耳濡目染的是英國人如何欺負廣東人、破壞村落文化,觀感大不同。
香港總督接收新界公告 (網上圖片)
英國早在租借新界前,已明白不能以管理港島九龍的同一方式來處理新界,但「盡量維持現狀」的訊息,並沒有傳到新界原住民耳中,同時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了解。結果,以屏山鄧氏為代表的新界大族,動員一批原住民鄉勇,與英軍爆發6天的武裝衝突。現時,已知參戰氏族與鄉村為屏山、廈村、十八鄉、錦田和大埔七約。
剛開始第一天,其實是原住民以簡單武器,利用靈活戰術運用,將持有槍炮的英國人打敗,英國人打得落荒而逃(鄉勇組織良好,更令港英政府懷疑亂事由新安縣官員背後促成,因而趕走九龍寨城的官員,戰事間接導致原本清朝在英屬香港的外飛地「九龍寨城」,變成無政府狀態)。
新界起義民兵 (網上圖片)
英國人於是重整旗鼓,第二天開始,派幾千人鎮壓,打到第六天,新界人就投降。據了解統計,新界抗英民眾死了500多人。還有就是,英軍圍攻元朗錦田吉慶圍後,拘捕反抗居民,還把連環鐵門拆除,運回倫敦作戰利品展覽。
1899年8月4日,港督卜力於屏山與新界紳耆會面,解釋管治新界的原則。輔政司駱克站於港督左側,面向鏡頭者為通譯 (香港政府檔案處圖片)
事情結束後,英國人與原居民迅速和解,成功將他們這場6天戰事根本沒發生一樣。在長時間,所有官方檔案幾乎看不到半隻字提起,而新界原居民慢慢發現,原來接收他們土地、增加加稅等這些都是謠言,所以他們也很快就與港英政府合作。當時港督卜力,還請新界領袖加入很多政府的委員會,他們搖身一變成為港英管治的夥伴,一起管治新界。日後,東莞人策劃再於香港起事,但最終得不到鄉民支持,無疾而終。
1899年8月2日,港督卜力爵士於大埔墟與新界紳耆會面,解釋管治新界的原則 (香港政府檔案處圖片)
據了解,時至今天,八鄉的村代表於每年秋分日,都齊集在八鄉古廟拜祭參與新界六日戰保鄉衞族壯烈犧牲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