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騎兵漢末魏晉勁旅 惜遭設計四分五裂走向衰頹
不論董卓還是馬騰韓遂,西涼軍皆因自身問題,令戰力大打折扣。
不論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西涼一地的騎兵戰鬥力強悍眾所周知。這些騎兵究竟發源史是怎樣?為何三國之後已經聽到到「西涼騎兵」之名?他們又是否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西涼的涼是指涼州,是漢代設立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位於今日的甘肅、寧夏一帶。此地雖在西漢便納入中原王朝統治,但主要的居民一直為氐族及羌族人。塞外民族為求在惡劣環境下生存,戰鬥力自然強悍。另外涼州盛產良馬,成為孕育優秀騎兵的先決條件。據《資治通鑑》引述,東漢中期:「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勢不相及。」可見騎兵驃勇神速。
漢末三國的西涼騎兵,在亂世之下具備傲視群雄的戰鬥力,也以領袖馬超最為著名,而追溯其源應該要先說董卓。看過《演義》,董卓終為人唾罵,但他幾乎一手打造「西涼騎兵」割據一方。出生在西涼的他,年輕好行俠,與羌人首領來往密切。後來鎮壓當地叛亂,與涼州民眾交情甚篤。深諳馬背民族戰鬥力的他,招募了不少羌人、匈奴人等,建構騎兵力量。董卓入京時帶去的三千兵馬,正正就是這隊伍-軍中既有長期戍邊的涼州漢人步兵,也有西域馬上民族組成的騎兵。
據《三國志·鄭渾傳》載,當時天下的勇士為并州人、涼州人、匈奴人、湟中人和西羌人。董卓把持朝政後,誘使并州刺史丁原的舊部呂布前來投奔。當丁原死後,并州大部分兵馬被董卓所並。將天下精兵大半納入麾下的董卓,便有了把控東漢朝政最強硬的資本。
可惜的是,董卓暴政及縱容,使得這支部隊軍紀渙散,漸漸走向衰頹。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誅殺,足以匹敵關東漢軍勢力的西涼軍就四分五裂。呂布和并州軍部隊大多脫離,原本的西涼軍則分為兩派,「非董卓系」由韓遂、馬騰率領,而「董卓係」則由其舊部李傕及郭汜等帶領,為數十萬控制關中,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因為李傕及部下暴虐,馬騰與韓遂受命率領西涼義軍到長安,與李傕的西涼軍打了一場,最終落敗。回到涼州後,便依據交戰經驗,潛心訓練部隊,成為了西北地區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在李傕、郭汜被誅殺後,馬家西涼軍則成了西涼軍的末支。
「馬家西涼軍」的高峰時期,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當時曹操西征,馬超與韓遂組成以騎兵為核心的西涼聯軍抵抗曹魏。《三國志》載,當時魏軍諸將畏懼馬家軍長矛:「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魏軍一度難以應付西涼軍,曹操甚至不放心曹仁指揮,要親自上陣。
可惜的是,這支西涼軍最終因曹操施以離間計,使馬超與韓遂反目。西涼軍戰力大打折扣,最終失利,丟失西涼要地。
失去涼州的馬超,帶領殘部先投奔張魯,再到佔據了西蜀的劉備帳下,部分西涼軍作為蜀漢軍隊一部分,參與蜀漢諸多軍事行動。除了在成都逼使劉璋投降,漢中之戰時,馬超憑藉涼州邊陲威望,策動七萬氐族人響應劉備的行動,牽制曹軍主力。
然而,三國時代結束,「涼州」不再作為西北大漠代稱,但「西涼軍」似乎被歷史淹沒。但「涼洲」這一個地區,到了宋朝乃至現在都為重要的良馬產地,所以「西涼騎兵」又並非完全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