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較少,大約只有2.8萬人左右(2010年統計)。他們主要聚居在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直至16世紀明朝時代,仍處於新石器後期時代,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
怒族
至今有關怒族的起源,仍未有一個很確切的定論,但一般都認為,他們主要有兩個來源,分別是瀘水縣(原碧江縣)一帶,這批怒族會自稱「怒蘇」,而福貢、貢山縣的怒族自稱為「阿龍」或「龍」。
怒族
兩批族人在長期交往下,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們至今仍保留著自己的某些特點,當中包括衣飾和語言。例如怒族使用的怒語,便有很多不同的方言,且差別可以很大,貢山怒語與福貢怒語、瀘水怒語三者之間,甚至不能互相通話。
怒族
大約在8世紀起,怒族居住的地區,先後受雲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後被納入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過去數百年,怒族都是受到壓迫的一群,先後或同時向納西、藏、白各族土司和喇嘛寺繳納貢物,而且還要受傈僳族統治者的剝削。
怒族人入住的房屋,不少都依山而建。
怒族至今仍沒有本民族文字,他們記錄事件、傳遞訊息、締結盟約又或者買賣土地和奴隸等,均以木刻為憑。現在他們大都使用漢文。怒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手工業和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