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被判淩遲族誅,說:皇帝先看過這一樣東西,康熙看後說:赦免
清宮劇中將鰲拜描述成一個面相兇惡的人,也就是說鰲拜被描述成一個“壞人”,這種臉譜化的評價不客觀,也不公正。
鰲拜早年是一員幹將,忠心耿耿跟隨康熙身邊,鰲拜嶄露頭角的戰爭是“皮島之戰”,皇太極認為皮島的戰略位置很重要,於是派得力幹將去跟明軍精銳作戰,當時毛文龍已死,皮島困如危卵,然而毛文龍的舊部還在,並非那麽容易取。
後金一直認為皮島是一顆釘子,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想拔掉它。鰲拜主動請纓,說“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下了很大的決心,結果一開戰鰲拜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冒著紅夷大炮的威力與明軍近身肉搏,這才讓後續的清軍能夠一湧而上,最終幹敗了明軍,拿下此島。
松錦之戰也是後金能否勝出的關鍵一役,這場戰役打得很辛苦,明軍精銳盡出,洪承疇率領十幾萬大軍跟祖大壽遙相呼應,明軍的猛烈炮火讓清軍死傷無數。此時鰲拜在路上遇見明軍騎兵,他等不及占領下馬追擊,五戰五捷,為清朝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親自率軍來援錦州之師,鰲拜和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增援,鰲拜又一次沖入敵軍陣地下馬殺敵,大潰明軍。
入關之後鰲拜依然戰鬥在第一線,他為追擊李自成的農民軍立下軍功,鰲拜分兵幾路阻擊大順軍,他水陸並進,跟大順軍遭遇十多次,經過激烈的鏖戰,身上多處受傷,最終重創大順軍。
後來鰲拜又進攻大西軍,張獻忠也是塊硬骨頭,鰲拜再一次身先士卒向前猛沖,大西軍被擊潰,從此清朝再無敵人。
看到這裏,你還認為鰲拜只是一個喪心病狂的壞人嗎?當然不是。鰲拜的功績又何下於衛青和霍去病?
鰲拜還有一件大功連衛青也沒有,對皇太極的擁立之功。當時鰲拜掌握鑲黃旗的全部人馬,鰲拜的意見很重要,他們商議立皇太極為皇帝,並集中兩旗精銳之兵,做好力戰的準備,也就是說鰲拜是反對多爾袞的。
鰲拜之所以跟蘇克薩哈不對付,也是因為蘇克薩哈是多爾袞那邊的人。
本來鰲拜和索尼是一夥的,不過隨著鰲拜權勢的增長和個人野心,索尼也不待見他,但沒公開反對過。老狐貍索尼臨死前給鰲拜下了眼藥,將孫女嫁給14歲的康熙,讓康熙提前親政。
康熙親政後鰲拜仍然不肯交權,蘇克薩哈為了讓皇帝解除心頭大患,主動請求解除職務去給順治帝守陵,當時蘇克薩哈是排第一位的,他辭職了,其他三位也應該辭職,但鰲拜不肯,反而編造罪名誣陷蘇克薩哈,要將他極刑。
喪心病狂的鰲拜提出將蘇克薩哈淩遲、族誅,康熙明知他不該死,卻又無法阻攔,只將淩遲改為絞刑,給蘇克薩哈一個好的死法。
蘇克薩哈的死讓康熙恨透了鰲拜,也暗暗發誓要除掉他。
康熙十五歲的時候,鰲拜是權勢最大的輔政大臣,說是“輔政”,他儼然是個“無冕皇帝”,把持六部實權,康熙的話沒分量,根本不像皇帝。
康熙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每天以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小皇帝玩心重,一笑置之,他沒想到這是皇帝精心布置好的網,只能鰲拜深陷其中,就可以除掉他。
輕敵的鰲拜最終被幾個小兒擒拿,這件事鰲拜至死也不甘心。如果鰲拜能夠收斂自己的傲氣,謹慎一點,或者能看透康熙雖然年紀小,城府卻深的事實,他也不會這麽容易就被捉拿。
按照鰲拜的罪行,康熙本該將他淩遲處死,當時滿朝文武大臣都說他“其罪當誅”,但康熙跟鰲拜交談後,放棄了誅殺鰲拜的想法。
他們究竟密探了些什麽?康熙為什麽最終放棄誅殺鰲拜?康熙應該對鰲拜恨之入骨。
鰲拜在獄中向康熙展示了一樣東西,他身上一道道疤痕,那些觸目驚心的傷痕敲醒了康熙帝,讓他透過鰲拜的身軀看到了他所不曾經歷過的戰爭,那些他父輩用無數滿清士兵的鮮血,為他鋪就的一條帝王之路。
康熙心軟了,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鰲拜立的功太大了,可以說沒有鰲拜,就沒有康熙的帝位。
處於政治的考慮和收買人心的想法,康熙免了鰲拜的死罪,只將他囚禁起來。康熙八年,鰲拜死於囚禁地。
他死後,康熙重新追贈他為一等男爵,那時康熙已經老了。經歷過刀光劍影他也寬容不少,明白鰲拜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一個具有普通人性的能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