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打下成都後,趙雲提了個建議,揭秘了他不受重用的原因
《三國演義》中塑造了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但實際上,歷史上的趙雲並不在五虎之列,劉備在稱王後只是封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名上將,至於趙雲,職位只是翊軍將軍。
作為早期追隨劉備的戰將,趙雲是為數不多的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後世也都認為趙雲是三國時一位近乎完美的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古今完人,卻長期遭受失意和埋沒,甚至死後劉禪都沒打算給這位曾經的救命恩人一個謚號。
後來還是姜維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紛紛上表後主,劉禪這才給了趙雲一個順平侯的謚號。在人才奇缺的蜀漢,為什麽要放著這麽一位常勝將軍不用呢?老掉牙的解釋無非兩種,一種是趙雲出身低微,在講究門第的三國時期不受重用很正常;另一種解釋是認為趙雲只是劉備的保鏢,不具備帥才。
第一種純屬無稽之談,在國家升平時,門第出身的確是選官的重要標準,但在戰亂頻繁的漢末三國時期,誰死守教條,誰就必然先被淘汰。曹操、劉備、孫權之所以在群雄中笑到了最後,就是因為不拘泥於陳規。何況劉備在初見趙雲時,也是以同床眠臥這種最高禮遇來對待他,絲毫沒有門第偏見。
第二種解釋來源於一種錯誤認知。劉備在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之前,趙雲曾長期擔任劉備的“主騎”(衛隊長),這是因為劉備無兵,關羽張飛說白了也就跟保鏢無異。等劉備有了荊州這塊地盤後,才算是有了一定兵力,將領們這才從“保鏢”變成真正的將軍。
而這個時候趙雲也同樣跟關羽、張飛一樣,成為獨立領兵的將領,劉備在攻取荊南四郡時,桂陽郡就是趙雲領兵攻下的。後來劉備入川時,還特意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這個留營司馬相當於是首都衛戍區司令,負責荊州大本營的全面防務。
直到劉備作戰失利,調諸葛亮和趙雲緊急馳援,關羽才接管了荊州防務。而趙雲的進攻方向則是益州的江陽、犍為郡,犍為是巴蜀商業中心,劉備入川後鑄造的貨幣就叫犍為五銖。讓趙雲獨立攻打經濟命脈,足見對趙雲的重用。
但情況就在劉備入主成都之後開始發生變化,也就從這一刻開始,關羽、張飛、黃忠繼續南征北戰,就連魏延都後來居上,成為鎮守漢中的主將。而趙雲卻停留在翊軍將軍這個職位上,再未獲得大的重用,默默的當起了疑兵偏師。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麽呢?還得從劉備打下成都說起。劉備打成都前許下承諾,城破後府庫錢財任由部下瓜分,後來又打算將劉璋的田產全部賞給諸將,唯獨趙雲提出建議,說川中百姓剛糟了戰亂,應該將田產賜給他們。安定民心恢復生產,這個道理對於法正、諸葛亮等謀臣來說不會不懂,但唯獨是趙雲一個人提出了這個建議,其他人卻選擇了沈默。
顯然,趙雲這個時候的理念依然如同他出山前所說的那樣:“民有倒縣之厄,從仁政所在”。而被譽為“最仁義”的劉玄德卻暴露出了本性:為快速充實府庫,他發行虛值貨幣直百錢,掠奪了百姓財富;為打下漢中,迫使蜀中男子從軍女子從輸。
後來在面對曹丕篡漢的國仇和關羽被殺的私仇面前,劉備再次選擇了後者,唯獨趙雲公開提出:國賊是曹丕,應該打曹魏才對。趙雲依然在堅守他的信義和仁義,而劉備卻早已背離。理念沖突之下,趙雲不再受重用,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