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們賴以生存的宇宙,是一張儲存著大量信息的全息相片,你會怎麼想?我們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假如宇宙是一張全息圖,那我們還存在嗎?
來自維也納技術大學的科學家認為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全息圖中,我們看到的周圍所有事物只是二維平面的投影。
為我們熟知的,【勝宴劇場】運用的原理:全息投影,是利用光的幹涉和衍射實現三維立體的成像,而全息相片是指利用激光,在底片上紀錄物體的全部光信息,而不像普通照相僅僅紀錄物體的某一面投影。
即使這個物體不存在了,它的光波還在,只要照亮這個相片,它依然「存在」。
在我們的物理認知中,宇宙中每樣東西都是有質量的,且所有的質量都聽命於「熵」。
但當這些規則不存在呢?當我們從一粒沙子,探測出地球的億萬年發展;從地球的信息,研究出宇宙。在這個二維平面所投影出來的宇宙中,有人類探測不到的「規則」。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熵是在宇宙系統中,除了質量、能量外,另一物理量。
「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於1850年首次提出的。用來表示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佈的均勻程度,能量分佈越均勻,熵就越大。
一個熱物體同一個冷物體相接觸,熱就會以下面所說的方式流動:熱物體將冷卻,冷物體將變熱,直到兩個物體達到相同的溫度為止。
全息宇宙論的提出
巴黎大學的一個屋裏實驗室裏,科學家發現。把電子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它們在運動時能彼此「通信」:當一方受幹擾改變方向時,另一方會同時做出變向反應。奇怪的是,它們之間不需要任何時間差,幾乎是同時的!這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速度能夠超過光速。
戴維玻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像,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相片。
二維界面的宇宙,通過全息技術顯現出三維立體成像
全息理論支撐a
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了引力幾何理論之後,黑洞走進了人們的視線範圍。在我們已知的物理範疇內,相對論決定了任何進入黑洞的物質都無法逃脫。
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黑洞理論:黑洞是一臺全息複印機。
他利用「灰蘑菇」理論,發現了黑洞表面並不是像地獄般具有強大的破壞力,而是可複製任何接近黑洞邊界的物體,並創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因此,對於科學家而言,黑洞不是殺手,黑洞的外殼,並沒有落入黑洞內,反而是黑洞緊緊地附著在牆上。
我們再來理解宇宙全息論,似乎也有些道理了。宇宙就像信用卡裏的晶片(宇宙類似黑洞,而晶片就是黑洞壁),這個晶片包含了任何描述三維物體的數據,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的信息。
從高緯度上看,「晶片」就是平面,我們和一張全息圖毫無差別。
全息理論支撐一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為什麼我們的手就像指導調理的晴雨表,會反映出癥狀時間長短和屬性?
正如鏡子被打碎,每一個碎片都可以完整行使反射的功能。
全息相片也是如此,如果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被割成兩半,然後用雷射激光照射,每一半都有完整的玫瑰立體影像;
人的一百三十萬億個細胞,每一個細胞都包含著人體個體的完整DNA;
月亮的盈虧會引起引起海潮的變化;
太陽的黑子影響著地球氣候的變化和地球生命的節律,因為太陽系全息的。
如果我們試著把某種全像攝影式結構組成的事物分解開來,我們不會得到部份,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通過手就能看出人體其他器官的病癥。
全像宇宙論二
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
過去、現在、未來都共同存在於當下一念。這意味著,只要有適當的工具,就有可能進入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現實層次中,取出過去古老的影像(時光旅行)。
光粒子模擬時空旅行
假如我們能找出超越光速的方法,如電子那般,或者創建一個線圈象限,人在這個界限裏面,時間變得無比之慢,但這些時間投射給外界的感覺就如正常時間一樣。那個身體在我們宇宙中以全息圖的形式存在——看似在這裏,又不在這裏。以肉眼看似正常的樣子在宇宙間穿梭,這算不算一種永生呢?
偉大的古羅馬時代的著名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曾說過一句名言:「奇蹟的發生,並不違反大自然的定律,只不過是違反了我們目前所知的大自然。」
生命的存在在於不斷探險。死亡只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而已。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生命終將結束,如果宇宙真的只是一張全息相片,我們真的可以在這個相片中「長生不老、穿越古今」,我們應該反思:生命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