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衛戰歷時十八天,有些說法認為,守軍表現不滯,這麼短時間就向日軍投降,不過高添強認為這種說法有欠公允。高添強對BBC中文網說:「不可能不放棄香港,從英國立場來看。香港太小,無辦法守,只能體面地把損失減到最低。」
高添強補充,香港周邊的台灣、廣東、海南島都被日軍佔領,加上沒有外援,守衛香港幾乎不可能。
不能忽視的是,香港守軍與日軍軍力懸殊。香港守軍共有約13000人,而日軍則有約五萬名。
高添強說:「十八日是日本人意料之外。他們以為一星期內或十天可以解決香港,想不到要付出如此高的代價。很多地方,守軍都是彈盡糧絕之下才投降,甚至有些不投降。」
港督楊慕琦廿五日「黑色聖誕節」宣佈投降,赤柱的守軍仍奮力抵抗,遭到日軍瘋狂報復,於聖士提反書院展開大屠殺,殺害傷兵及醫護人員。
另外,高添強指出,有些部隊的英國指揮官傷亡率達百分百;香港島的戰事中,二千多人死亡、三千多人受傷。香港這麼小的地方,傷亡率這麼高,可見當時抵抗激烈。
慘烈的十八天戰事後,香港進入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
香港平民承受的苦難
日本陸軍岡田梅吉少將在香港總督府參與日本投降儀式
開戰前香港抗日活動十分活躍,成為日軍的眼中釘。很多抗日電影在香港開拍,亦有市民志願組織醫療隊、護士團、救國抗日團,有些學校甚至向學生提供軍訓。
也許因為香港抗日意識強烈,淪陷後,日軍極之殘酷對待香港平民。
高添強曾訪問多位經歷過香港淪陷的老人家,不少人說曾看過日軍毆打、就地處決平民 ── 起因往往都是小事。「其中一個老人家在德忌笠街,在店鋪門外,日軍拾到一些垃圾,馬上揪出店內職員,將他們打到半死。」
鄺智文形容香港淪陷期間完全「制度崩壞」。「從日本角度來看, 中國是一個戰區, 包括華北、華中及華南。不過它從來沒有弄清香港與華南的關係。究竟華南總部可否管理香港? 開始的時候他們是這樣打算, 不過由於香港的特殊地位,加上海軍對香港很有興趣, 令香港直接受東京管理。」
雖然理論如此,但管理權落在陸軍部。「你可以想像當時戰爭部在太平洋戰爭中非常忙碌,結果沒有人理會香港(到底發生甚麼事)。香港最慘的是,當時沒有一個日本部門直接為香港負責。」
磯谷廉介是淪陷時期的香港總督,但他不是一個強勢的領袖,所以憲兵得以坐大。鄺智文說:「憲兵在香港得到無限的權力,完全沒有制衡,所以憲兵非常腐敗。」高添強指連日本人都十分畏懼憲兵。
另外,因於香港戰前經濟依賴轉口,淪陷之後,經濟完全停頓,生活條件非常惡劣。高添強說:「受訪者告訴我,1944、45年,一走出街外就會看到餓死的人。還有一些未曾斷氣的人已經被人推出街外,他們全身赤裸,身上衣物都被人拿走。」
鄺智文強調,不同階層的戰爭經驗有所不同。「有些富有人家從頭到尾沒多受戰爭影響。」鄺智文指,當年日軍首先趕走了香港的中產階層,戰後皇后大道有很多空屋,不少香港的中產階層——商人、學者、政府人員等——都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