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故都』統萬城考古首次呈現完整城防體系
經過四個多月的考古發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專家們首次給世人『完整呈現』出匈奴故都—統萬城的西城門及其瓮城的整體結構資料。專家認為,這不僅首次展現出了統萬城的完整城防體系,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主持統萬城考古發掘工作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邢福來說:『根據我們考古鑽探的資料,統萬城遺址現在可確定五個門,而且都帶有瓮城。今年我們做的工作就是發掘了西門和西門瓮城,無疑這是統萬城發掘的第一個城門及其瓮城。』
作為匈奴故都,統萬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由匈奴族一支首領赫連勃勃建立於1600年前中國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到994年時被宋太宗下詔毀壞,遂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近千年。
邢福來說,今年在2008年發掘統萬城西門瓮城的基礎上,我們對統萬城西門進行了清理發掘。經過四個多月的考古工作,發現統萬城西門現在掩埋在九米多深的沙層之下,其結構是一種亞字型的結構,在其兩側(就是城內和城外)都有凸出來的夯土塊。同時,在門道兩側還各發現15個柱洞,柱子形狀有六邊形的,有圓形的,而且它們頂部皆有一個平臺,可以想象當年統萬城西門的結構,應該是在15根柱子和平臺構成一體,其上應是一種土木結構的宏大城門樓。
此外,在西門城內附近,考古人員還發現有幾口水井,其中一個水井裡及其旁灰坑中出土了重達2至8公斤左右的460餘枚擂石,見證著當年城防武器的先進水平;與擂石伴出的,還有一些石刻,譬如反映佛教文化的飛天和力士殘件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統萬城歷史文化的豐富程度。
總體上看,今年統萬城的西門及其瓮城的發掘,顯示統萬城應該有三道城防工程。第一道是無定河等形成的臺地,構成一個天然的屏障,史書記載統萬城臨廣澤而帶清流。第二道防御設施就是外墎城,第三道則是其現存約11米高的城牆體系,包括護城壕、瓮城、馬面,包括城牆外的虎落、城牆上的士兵及其使用的箭鏃、擂石等。
邢福來說,統萬城西門和瓮城的發掘,使得後人對這個北朝時期城市包括城門的結構、瓮城的結構有了更深的了解,其防御系統無疑對其後城市防御體系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考古成果也為將其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