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特色
曆法的編篹帶動了整個天文學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社會,頒佈曆法為皇權的象徵之一,故改朝換代,也往往要改年號、改曆法。自秦漢以降,約有 一百多種曆法。古人相 信天象為國家命運、氣勢的指針,故重視太陽、月亮 的運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金、火、木 、土﹚的出沒,各節氣長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 ,及各種天文異象的記錄、判讀與解析,是以中國古曆 法為天文曆法。
古人也深信星占,認為國家興衰與皇權持有人的運勢,皆可由天文異象中預測、解讀出來,故天文知識常被視為「國家機密」,嚴加保密, 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化與發展。
(1) 以代數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與西方的幾何方法不同。
(2) 古人認為盤古開天闢地 為宇宙(或稱天地) 的啟源,又認為天地都在一層球殼上運行。
(3) 以自己意識形態觀念給星空分區和恆星命名如:
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 歲星(木星),鎮星(土星)。
(土星繞日的周期為29年,故稱為年鎮一宿的鎮星略為牽強。)
(4) 古時中國採用365 1/4度的周天分劃,西方通用360度周天制。
(5) 中國古天文儀均以赤道坐標系統標定恆星位置,而西方採黃道系統。
(6) 中國古代全天恆星總數以陳卓的283官1464星為準,分 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天區。
西方以托勒密 (Ptolemy)的1022星為定數。
(7) 中國古曆法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8) 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9)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實際,勤於觀測詳細記錄,對異常天象的出現尤其 重視。
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