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長沙窯與海上絲綢之路

長沙窯與海上絲綢之路

唐代是繼漢代之後的又一個世界強國。唐代和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頻繁,在海上交通方面,海上絲綢之路,再度繁榮起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同時又是海上瓷器之路。

  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在長沙的銅官、石渚、瓦渣坪一帶,發現了世界名窯──唐代長沙窯:沿湘江東岸,自北而南,十餘里江濱,有數十處巨大窯場,範圍大的有萬多平方米,瓷器的堆積層,厚達3.7米,有的堆積像山一樣隆起。這是一座巨大的地下瓷城。
唐代長沙窯是一個以外銷為主的世界名窯,它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海路,銷往四方。長沙窯瓷器的裝飾,許多具有異國風情。大量模印貼花圖案,如聯珠紋、獅紋、狩獵紋、棕櫚葉、葡萄、花草等,就是模仿中亞和西亞金銀器上的凸紋。考古學家在唐代長沙窯遺址發掘到一件貼有椰棗圖案的瓷壺。椰棗又稱波斯棗、伊拉克棗、海棗,產於北非和西亞,是當地人民經濟生活中重要的樹木,其果甘美,樹莖液汁可以製糖,樹葉可以編織籃子,樹幹可作建築材料。此外,還有原產於印度的娑羅樹的圖案。娑羅樹是一種高達20多米的常綠喬木,傳說釋迦牟尼在拘斯那城跋提河邊的娑羅樹下涅槃。


〈彩繪「摩羯」瓷壺〉,高19厘米、口徑6.8厘米,
唐長沙窯窯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

  動物圖案有各種貼花或彩繪的獅子。古代波斯、埃及和巴比倫的繪畫藝術中,常以此為題材。還有一種被稱作「魚龍」的彩畫,乃是印度神話中的神物「摩羯」。

  人物圖案則有模印貼花「胡旋舞」。一胡人舞於小圓墊毯上,縱橫踢踏,旋轉如風。白居易〈胡旋戈〉詩云:「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這種舞蹈在中亞非常流行。日本學者認為,這種貼花舞蹈人物,是以波斯的阿娜西達女神作原型,伊朗自撒桑朝以來,在銀器和陶器上盛行這種圖案。此外,有的壺模印貼花西方佛教的護法神金剛力士。一件長沙窯壺上,有阿拉伯文書寫的「真主真偉大」。

  長沙窯瓷器上有許多中亞、西亞、歐洲和非洲的繪畫和裝飾,據此推測或許有西方的繪畫、藝術大師在長沙窯工作,又或者有中國工藝大師,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學習過西方藝術。與此同時,唐代長沙窯也對「大食」、波斯的陶瓷工藝有所影響,如「波斯三彩」陶瓷,無疑是受了長沙窯三彩、釉下彩的影響。

  長沙窯產品的外銷路線,主要有揚州、明州(今寧波)、廣州和合浦出口,但以通過湘江、靈渠、漓水到達合浦港出海的路線,與南亞、西亞、歐洲的距離最短。在這條路線的沿途,都發現了唐代長沙窯瓷器。如1973年湖南湘江中上游城市衡陽市,出土了長沙窯〈印花貼片繫紐壺〉、〈聯珠紋點彩罐〉、〈釉下彩繪花卉水禽壺〉等許多長沙窯瓷器。印花貼片壺上,飾有西方寺院建築、胡旋舞和胡人等西方風情裝飾。1974年,通往合浦港的南流江右岸的平樂縣二塘,出土了長沙窯〈黃釉褐斑貼花壺〉,高21厘米。1973年,在通往合浦港必經之地的潯江與北流江交匯處的藤縣三合村,出土了長沙窯褐點葉形圖案的瓷罐。西沙群島出土有長沙窯貼有西方佛教護法神金剛力士的瓷壺。這皆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在內河航道的軌跡。

TOP


〈褐彩娑羅樹塔紋瓷背壺〉,高24.6厘米,湖南唐代
長沙窯窯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都出土了大量長沙窯瓷器,一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各國的古遺址中,發掘出了大量的長沙窯瓷器,其主要地點有:印尼的古突土(Kudus)、韋萊里(Weleri)、班查內加拉(Banjarnegara)、巴拉干(Parakan)、沃諾索博(Wonosobo)、唐沽蘭、瓦亞克(Wajak)、婆羅浮屠(Borobudur)、普拉巴納姆(Prambanam)、拉圖巴卡(Ratu Baka)、馬拉普、索羅潔堵克(Sorogeduk)、巴都拉查(Bataraja);伊朗的西拉夫(Siras)、達伊爾(Daiyer)、米納布(Minab)、蘇薩(Susa)、內沙布爾(Nishapur);泰國的他胡亞(Tha Rua)、閣孔扣(Ko Kno Khao)、林門波(Laen Pno)、他查那(Tha Chana)、派洛(Prarot)、胡通(Utong)、東坑(Don Korn);菲律賓的八打雁(Batangas)、武端(Butuan)、薩馬(Samar);斯里蘭卡的曼泰(Manaar)、阿努拉達普拉(Anurad hapura);巴基斯坦的班布爾(Barb hore)、布拉米納巴德(Braminabad);阿曼的蘇哈爾(Suhar);沙地阿拉伯的達蘭(Dhahran);伊拉克的薩馬拉(Samarra);肯亞的曼達島(Manda);坦桑尼亞的翁古賈•庫(Unguja Ukuu)等11個國家,共40多處古遺址都出土了長沙窯瓷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