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金門的歷史

金門的歷史

金門,一個孤懸在台海兩岸間,總面積不過150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常住人口4至5萬人,這樣一個小島,卻有百萬華僑散居在世界各地,幾乎是全島居民的20倍。這些開枝散葉的僑胞們,心底牢牢繫著對浯島原鄉的一份濃烈情感,驅策著他們為家鄉出錢出力,金門島上數量龐大的各色洋樓,則見證著僑親這份愛鄉愛土的心。

  時值金門建縣90週年,金門縣政府除了推出「建縣90週年暨世界金門日」等系列慶典活動之外,還要廣邀島內、外鄉親一起回顧這屬於浯土浯民的文化、歷史與記憶,並向散居海外各地的僑親們致敬。

  為此,本報特別規劃了一系列的專題報導,將從歷史、觀光、建築、人文、戰地、文學、僑鄉、酒鄉等各個層面,為讀者介紹金門的不同風貌與各種成就。

歷史的金門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亦有浯江、浯島、浯海、滄浯等舊稱,明帝朱元璋洪武25年間,在島上設置「守禦千戶所」,指派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守禦,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取名為「金門」。

  提起金門的歷史,許多人心中的印象都與戰爭脫不了關連,例如舉世聞名的八二三砲戰,連續44天幾乎不間斷,44萬多發砲彈的猛烈轟擊,都沒能撼動這艘「不沈的海上航母」。金門的開發史,也同樣與戰爭有關。

  晉元武帝建武年間(西元317年),即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大姓人士,為躲避中原五胡亂華的頻仍戰禍而移居這世外桃源。唐德宗貞元19年(西元804年),牧馬侯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大姓來浯囤墾,協謀併力、胼手胝足,化荒墟為樂土,從此讓金門島上耕稼漁鹽,生聚日蕃,堪稱浯島的開拓始祖,陳淵也因此被尊奉為「開浯恩主」。

  從考古學上的調查也可以印證,中土人士為避戰禍而移居金門的歷史。民國44年,國軍官兵在金城鎮郊賢庵一帶構築工事時,意外發掘古磚,經拓本送往台北由考古學家莊嚴鑑定後,認為此類花磚,其時代上起兩漢、下迄六朝,駐地周遭民居附近,也發現了許多不同花紋的類似花磚,可能是中原一帶居民舉家搬遷所帶來的民生器物。

  此外,83年迄今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仲玉、陳維鈞等人,針對金沙鎮金龜山遺址所進行的一系列考古調查,更將金門島上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推進到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南宋時期中原人士避居金門的人數更多,幾乎成為金門居民的主幹,從許多姓氏的族譜當中也可見到類似的記載。據說,當時擔任同安縣主簿的宋儒朱熹還曾兩度「採風島上、以禮導民」,立書院於燕南山,設帳講學,金門從此人文薈萃,宋、明、清三代科甲冠冕十方,甚至留下「一榜五進」、「八鯉渡江」、「父子進士」、「無地不開花」、「海濱鄒魯」,以及「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等美譽。

歷史的金門(二)/明鄭時期 戰爭遺跡處處可見

歷史的金門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會盟烈嶼誓言恢復,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3月1日又在料羅海邊設壇祭天,率2萬5000名將士,分乘300餘艘戰船發兵東征,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台灣,開啟了台灣經略史上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頁。

  鄭成功在金門留下了許多遺跡,包括烈嶼的田下村內的「國姓井」,相傳是鄭成功率所屬從烈嶼湖井頭附近登陸,於下田一帶暫駐,兵困馬疲,卻又苦於無水可飲,經他揮劍一指,竟在該處挖到了大旱不涸的活泉水;太武山上的觀兵奕棋處,傳說中陸軍「內校場」的金城鎮模範街等,也都是著名的景點。57年竣工的延平郡王祠,位於金城鎮郊夏墅海灣,隔海遙望著他在福建南安石井的故鄉,據說也是當時海軍訓練的處所之一。

  為了整治據台抗清的鄭成功,清順治、康熙年間都曾實施「立界移民」的堅壁清野或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遷至內地,迫使金門居民流離失所,離鄉背井。經過連年的戰亂,康熙21年總兵官陳龍一以金門城(今舊金城)傾圮、人煙稀少等緣由,於康熙21年(西元1682年)遷治後浦(今金城市區),置「清金門鎮總兵署」。

  清末民初,就北京而言地處偏遠的金門島,在清統結束、民國初立的混亂時刻,地方治安也相當不安寧,經常有內地盜匪登島劫掠,百姓苦不堪言。民國3年旅居新加坡僑商黃安基、陳芳歲與地方仕紳林乃斌等123人,先後呈請改治,經福建省巡按使許世英咨陳內務部,於民國4年4月9日奉批令准如所議辦理,正式成立縣治,設縣知事,14年才將知事改為縣長。

  民國26年,日軍鐵騎也攻陷了金門島,讓島民在異國統治下,飽嚐了亡國之痛,再一次迫使島民遠走他鄉。

  38年前後,國共內戰方熾,金門島上又陷入了跡近無政府的混亂狀態,盜匪夜劫或擄人勒贖的重大案件頻傳,被金門人推崇為現代「恩主公」的國軍第12兵團司令胡璉將軍,於38年10月26日正式接掌金門防務,也正式宣告金門進入軍管。民國45年,行政院頒佈施行了「金門、馬祖戰地政務實驗辦法」,又讓軍管進入了戰地政務的另一個新階段。

歷史的金門(三)/軍管時期結束 兩岸小三通啟動

歷史的金門

  在長達50年的戰地政務與軍管時期,台海之間發生了數次重大戰役,舉其犖犖大者,38年10月25日凌晨持續至27日結束的「古寧頭戰役」,43年9月3日下午的「九三砲戰」,以及47年8月23日下午展開的「八二三砲戰」,每一場戰役都有著金門鄉親用血汗寫下的一頁輝煌歷史,卻也在金門人心底留下了一道難以撫平的傷痛。

  軍管期間,所有建設都以作戰為導向,民生、經濟建設不但停滯,甚且倒退。軍事化管理在生活上帶來的是重重管制,不但居家環境要打掃整潔,還要接受軍方評比;晚間實施宵禁,出門得打「路條」;夜間燈火管制,入夜的金門漆黑一片;赴台得申請許可,坐飛機(軍方C-130運輸機)也幾乎等同於特權的象徵;孩童們運動的各種球類,只要能漂、能浮,同樣要接受管制。收音機以及後來的電視機、照相機、攝影機等「特殊器材」更要辦理登記、接受管制。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號稱十萬大軍的駐守,卻也創造了另一種特殊的經濟循環,基本上只要依靠阿兵哥消費,餬口、度日不成問題,軍方「成立」的酒廠,現在則成了金門最重要的「金雞母」,以砲彈彈體打造的砲彈鋼刀,也成了金門馳名中外的特產,就連對岸的大陸觀光客也獨好這兩項特產。

  長達50年的戰地政務,在民國81年11月7日正式宣告結束,82年2月7日開放觀光,十餘年來,政府、民間都在轉型的困境中努力掙扎。90年元旦啟動的兩岸小三通,隔絕多時的金、廈兩門終於再次連結在一起,93年大陸方面宣布開放的福建地區人民進入金門觀光政策,也為開放了10年已陷入景氣循環的觀光產業得以再度回春。

  回顧金門走過的歷史歲月,有輝煌、有血淚;未來,金門如何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一切,都掌握在遍及兩岸三地與海外的金門子弟手裡。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