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是我國文化的象徵。本港的九龍寨城,空留名稱供人憑弔;唯一略存城的面目的,只有東涌古城。東涌古城有近八百年歷史,現在我們見到的城牆、鐵炮和部份房舍,也是一百八十年前的遺物。
位於大嶼山東涌東涌道,可先乘車到東涌消防局,再步行十五分鐘即至。
(二)歷史背景
東涌古城始建於南宋初年。南宋淳熙年間(十二世紀初),大嶼山的私梟很是活躍,他們販運私鹽往廣州,組織日見龐大,甚至聚眾攻襲督府,當局派經略錢之望統軍戡剿。錢之望平定禍亂以後,為了確保海隅安寧,更差遣三百名「摧鋒水軍」駐守在東涌,這三百名軍兵便興築一個寨城戍衛。過了三年,大嶼山鄰近平靜無事,三百名「摧鋒水軍」因而被撤調;其中的一百五十名改駐九龍,後來由他們始築九龍寨城。因此東涌古城的歷史,比九龍寨城更久遠。
到了清代,海盜幫眾如鄭連福和張保仔等,見東涌港口可泊船,亦曾以東涌為根據地,當然古城亦加以運用。其後張保仔投降,清庭為了加強海防,在嘉慶年間,依據宋代舊城遺址,砌石改建炮台及兵房,又將當年攻剿張保仔等所鑄造的部份鐵炮,置放在內,這就是東涌古城的由來。
一八九八年,英國強迫中國租借新界和離島,東涌炮台便遭廢棄。在抗日期間,炮台曾遭日軍佔據。後來,炮台成為了警署及東涌公立學校。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炮台被列為古蹟。一九八八年,政府派員進行修茸,目標是恢復東涌古城原貌和穩固城牆。
(三)文物簡介
(1)城牆、城門:古城佔地不很大,僅得三面城牆,南垣靠山嶺,無通道。北面正門原稱「拱宸」,今橫匾已失。東門名「接秀」,鄰接上嶺皮村,早已用磚堵塞。西門為「聯庚」,緊貼下嶺皮村,亦堵塞不能通行;三門皆有小望樓。北垣和東西二門的頂牆,都是丈餘闊,有石階登臨。
(2)鐵炮:六尊古炮陳列在北垣上。六炮的重量不等,有重二千斤,有重一千五百斤,亦有重一千二百斤和一千斤的。炮身都有鑄字,但其中許多字跡已模糊。
(3)炮房:炮台的後方有一所小房子,原為兵營總部。後來,東涌公立學校及東涌鄉事委員會也先後在此設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侵佔香港,此處曾被日軍佔領,作為軍事用途。現時,炮房作為展覽中心,陳列東涌炮台的圖片及照片,以供遊人參閱。
(四)遊覽小錦囊
大家可先欣賞宏偉的古城正門,然後再看古炮,領略古人守衛鄉土之情。最後,可以在炮房參閱歷史圖片,加深對香港軍事史的認識。餘下時間,可圍繞整個古城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