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江西考古重大發現~明藩王墓

江西考古重大發現~明藩王墓

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王朝,為了加強對各地人民的統治,有力地監督地方官吏效忠於朝廷,同時防止發生爭權奪位的爭鬥,維繫並鞏固朱家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來“夾輔皇室”。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踰月即殤外,其餘24人均封為親王。親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權,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命他們駐守北方,抵禦蒙古人。明朝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8等,皇子封親王,親王封號均用古國名或地名,如“秦”、“晉”、“荊”等;親王嫡長子年至10歲立為王世子,授金冊金印,嫡長孫為世孫,冠服等製度同一品官,他們是親王位號的合法繼承人。其餘親王諸子年及10歲立為郡王,授塗金銀冊銀印,郡王封號用州縣地名或古地名,一般為2個字,如“新平”、“廣昌”、“樂安”等。郡王嫡長子年至10歲立為郡王世子,嫡長孫為世孫,冠服等製度同二品官。他們都是郡王位號的合法繼承人。其餘郡王諸子封為鎮國將軍,郡王之孫封為輔國將軍,郡王之曾孫封為奉國將軍,郡王四世孫封為鎮國中尉,郡王五世孫封為輔國中尉,郡王六世孫以下皆封為奉國中尉,世襲封號。這些宗親子弟出生時須向專門掌管皇室宗族事務的宗人府請名,年長再請婚,食俸終生,死後復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為鞏固朱家王朝統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無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孫遍及全國。

明代分封在江西境內的有3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獻王朱權為首的寧藩王系,傳五世五王,後因起兵叛國被革藩;鄱陽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墺為首的淮藩王系,傳八世九王;南城的明憲宗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檳為首的益藩王系,傳七世七王。

分封在江西境內的3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貴冑,他們生前披金戴玉,盡享榮華富貴,驕奢淫逸,死後還要把大量珍寶帶進墳墓,盛殮厚葬,妄想繼續享用。為了讓屍體和隨葬物得以長期保存,在埋葬過程中有意識地採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例如,用衣物、絲綿等包裹綁紮屍體,這樣有助於隔離空氣和防止蚊蠅昆蟲侵入屍體,帶入細菌,還可以縮小棺內剩餘空間,延緩屍體腐爛的速度。還有,注重木質棺槨的用材、髹漆和拼合方式,木材以楠木為多,棺外包裹有麻布層,再塗上厚厚的油漆層,這就大大增加了棺槨的密封性能。在棺內置放石灰包、燈芯草、綿紙、木炭等乾燥劑及吸水物品,以吸收棺內及外界滲入的水分,抑制細菌生長。入殮時還使用水銀、樟腦、硫磺、松香等具有滅菌防腐功效的藥物來殺菌消毒,改善墓室環境。這些措施的採用,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益宣王墓、寧靖王夫人吳氏墓的屍體均得到了較好保護。

墓葬中價值不菲的金銀財寶讓一些貪婪之徒垂涎三尺,伺機盜掘。因盜墓分子盜掘而被迫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藩王墓有寧獻王朱權墓、益端王朱祐檳墓、益莊王朱厚燁墓、益宣王朱翊鈏墓、定王朱由木墓等,出土了金、銀、銅、瓷、玉質文物近2000件。

從考古調查發掘資料來看,明前期的藩王墓大多數採用磚室結構,即先鑿山開窟,或掘地為洞,再用磚石在洞窟中構築巨大的墓室,建成頗為壯觀的“地下宮殿”,地上建神道、神道碑和享堂;明後期則流行石灰槨墓結構,即先用青磚砌墓壙,棺槨之間填以石灰,蓋上厚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澆漿封固成頂蓋,然後堆上封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