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共和國
臺灣共和國,是指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主張在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建立的一個國家,而後來的台灣正名運動也希望將目前管轄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等地區的「中華民國」國號改為「臺灣共和國」。某些國家有時會直接稱在臺灣的政府、代表臺灣的國家為「臺灣共和國」(Republic of Taiwan)。
歷史:
自從臺灣日本統治時期以來,成立台灣共和國是主張臺灣獨立人士的重要訴求之一。台灣獨立運動最早可以追溯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為抵抗日軍的接收於1895年5月25日所成立的「臺灣民主國」。後來台灣共產黨在日治時期作為脫離日本、民族解放的重要訴求。至於戰後的正式組織的理念由台灣共產黨的謝雪紅開始,與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台灣獨立運動,特別是1956年廖文毅所組成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以及1970年成立的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而在台灣內部明白揭曉成立台灣共和國主張的,則是1991年召開的人民制憲會議,在當時反對派陣營召開的全體大會中通過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並主張將國號定為台灣共和國,同年民主進步黨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則決議「在基於國民主權原則及台灣全體住民公民投票選擇決定的條件下,建立主權獨立的台灣共和國」列入其黨綱中,即台獨黨綱。
由於民進黨朝向中間路線移轉,臺灣團結聯盟推行「國家正常化」,目前既有的台灣政黨中以建國黨主張更改國號為台灣共和國的態度最為堅定。
國旗與國歌於1996年暫擬的台灣共和國國旗
1993年4月,鄭兒玉創作出歌曲《台灣翠青》(Taiwan the Green),並將歌詞交由旅居洛杉磯的音樂家蕭泰然作曲,於同年十月完成歌譜。後來此首詩歌在1994年初夏發表,為了符合各地各族群傳唱需要,除台語版外,又被翻譯為六種語言版本,包括阿美族語、客語、華語、英語及日語。
於1994年6月24、25日第二次台灣人民制憲會議中選出四族同心旗(或稱八菊旗),由劉瑞義牧師設計,象徵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四族同心旗,是將四顆心各自切開,形成八個花瓣,整體看起來像朵「菊花」。此曾作為台灣共和國國旗,八片菊瓣雖被認為有親日(類似日本皇室十六片菊瓣徽章、日本國徽16菊瓣徽章)之涵意。然其圖騰為象徵1990年台灣學運的野百合。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的部分人士曾提出把1990年三月學運會場中正紀念堂廣場的野百合塑像納入未來的正名後的台灣國旗,其旗幟尚未有固定圖樣。
國號
在正名運動中,「臺灣共和國」(Republic of Taiwan)是較常用的名字。然因縮寫ROT的英文意義為「腐敗」,故也有人提出「臺灣國」(Taiwan,TW)。
有私人自行成立的臺灣共和國政府,並發行護照,但並未獲得臺獨人士的一致支持。因此只能算是臺獨運動的一部份,理念宣導意義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