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1782車3月12日(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丙寅),《四庫全書》編纂完畢。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下諭開館修書,以皇子永?、大學士於敏中等為總裁,紀昀、陸錫熊等為總纂,參與者達300餘人,皆極一時之選,歷時約10年編成。全書按照西漢以來歷代沿用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纂,每大部又分若干類,類下細別為屬。四部分類:經部有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史部有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集部有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典五類。全書除收錄中國歷代各種典籍外,還有朝鮮、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際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述。收入古書3461種,79309卷,裝訂成36000冊,是我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叢書。書成後,繕寫七部,分藏大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熱河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 乾隆帝編書的目的,在於加強文化專制統治,故以是否有利於清朝統治作為入選的標準,在編纂中,頗多刪改成禁毀。 紀昀在編纂全書時,還主持撰寫《四庫全書總目》。當時,每一部書校訂完畢,就由館臣擬寫一篇提要,放在書的前面。提要的內容,主要是論述以書大目及著作源流,考其得失,以及群訂「文李增刪,篇塊分合」。各書提要在編入《總目》時,由紀昀審訂和潤飾。《總目》共200卷,分經、史、子、集四大類,每一類又分若干小類,一些比較複雜的小類再細分子自。每一大類、小類的前面有小序,於目的後面有案語,扼要說明這一類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這一類目的理由。每類的後面,還附有「存目」。「存目」中的書籍,或是由於價值不高,或是由於對清朝統治不利,因而沒有收入全書。列入「存目」中的書籍,有6793種,93551卷。這樣,《總目》著錄的書籍,達1萬餘種,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其中,尤以元代以前的書籍收輯更為完備。 當時參加編書和撰寫提要者,皆文化界碩學之士。其中如戴震、卲晉涵等,乃一代大師。故提要考訂古籍,成績斐然;而其評論,大多比較愜當,其中,時有精采之見。在中國目錄學史上,《四庫全書總目》以其規模和水平,受到學界稱賞。《總目》初稿,成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其後,增改幾次,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寫定,並由武英殿刻版。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的地方官府根據杭州文瀾閣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腳從此流傳世間。自《總目》傳世以來,便成為研治國學者所必備之工具書。《總目》疏漏謬誤之處,有近人余嘉錫所著《四庫提要辯證》,可資參考。 七部全書中,文源、文宗和文匯三部藏書,連同原翰林院副本,已全部毀於戰火。現存四部中,文淵閣本貯於台灣,余均在大陸。1935年,商務印書館根據文淵閣本,影印出版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69至1975年,台北商務印書館又陸續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共十二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