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版主
     
- 帖子
- 61379
- 精華
- 431
- 積分
- 130645
- 閱讀權限
- 210
- 註冊時間
- 2008-1-10
- 最後登錄
- 2025-5-14
|
2#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8-7-30 03:53 只看該作者
斜視喜馬拉雅山
這張照片是2004年1月28日,由國際空間站“遠征8”任務成員拍攝的,照片上的珠穆朗瑪峰和馬卡盧峰的黑白色彩交相呼應。由於當時身處相對衛星而言的低軌位置(200海裏,360公里),能透過任何角度俯瞰空間站窗外美景,任務成員便對地球擁有獨特的視角。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充分利用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從青藏高原上空捕捉到這幅喜馬拉雅山脈的斜視圖。
乍看上去,有人可能認為照片是從飛機上拍攝的,如果你清楚馬卡盧峰(圖左,海拔8462米,合27765英尺)和珠穆朗瑪峰(圖右,海拔8850米,合29035英尺)處於商業飛機飛越的最高點,那麼就會明白從飛機上永遠看不到這一幕。

綠色極光獨舞
這張照片是國際空間站“遠征6”任務組於2003年2月16日日落後拍攝到的,捕捉到綠色極光在地球日落一面獨舞的罕見鏡頭。日落產生的紅色光和藍色光照亮了西側的空氣層。
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當時用高清晰數碼照相機58毫米鏡頭拍攝了這幅圖片。因為極光總隨著地球磁場活動,當氧原子和氮原子在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的轟擊下開始發光時,地球兩極就能看到忽明忽暗的壯麗極光。

冰雪阿爾卑斯山
這張照片是2006年9月5日,由國際空間站“遠征13”任務成員拍攝到的,照片上出現的壯觀山川是瑞士伯爾尼段阿爾卑斯山。令人敬畏的阿爾卑斯山脈橫跨中歐部分地區,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等七國均宣稱阿爾卑斯山脈經過本國領土。位於瑞士西南部的伯爾尼段阿爾卑斯山的冰川美景在照片中讓人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聲。照片拍攝時國際空間站正飛行在法國科西嘉島和義大利之間的地中海上空,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正由北向西北俯視,這種斜視的視角賦予了這幅照片一種透視圖的感覺。獨特的視角令阿爾卑斯山脈最低點更加凸現。
阿爾卑斯山脈三座較高的山峰清晰可見——少女峰(海拔4158米)、門希峰(海拔4089米)、艾格爾峰(海拔3970 米)。少女峰的東南側是阿萊奇冰川,貫穿阿萊奇冰川、與少女峰軸心平行的黑色中磧(medial moraine)清晰地將這條冰川標了出來。這條冰磧由岩石和土壤碎屑形成,而岩石和土壤岩屑則是由位於少女峰和門希峰峰頂附近的三個高山冰川收集而來 ——在這些流動的冰塊混合形成阿萊奇冰川時,岩屑堆積在冰川中央,沿著冰川流動方向被卷走。
據地質學家們介紹,位於西北方向的布裏恩茲湖就是由阿勒河和盧茨奇尼河的流動冰和流動水的活動形成的,最深處達261米。布裏恩茲湖的生態系統特別脆弱,湖中白鮭魚1999年幾乎全部滅絕就證明了這一點。據科學家解釋,造成白鮭魚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原因可能有許多,比如與上游水力發電廠活動有關的湖水日趨混濁,以及由於擔心水質所造成的磷的減少。磷是湖中藻類的重要營養物,而藻類反過來又是食物鏈的重要一環。

灰白熔岩原
這張照片上的壯觀畫面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哈拉特喀巴爾(Harrat Khaybar)熔岩原,由國際空間站“遠征16”任務成員于2008年3月31日拍攝。阿拉伯半島西部不僅包括大片沙地和砂礫,還有稱之為 “haraat”的廣闊熔岩原(lava field),其中一處就是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的哈拉特喀巴爾,大概位於伊斯蘭教聖地麥迪那城東北137公里處。據科學家介紹,這塊熔岩原是過去 500萬年火山沿著100公里長的南北向線狀通風系統噴發所形成的,距今最近的一次火山噴發發生在西元600年至700年之間。
哈拉特喀巴爾涵蓋多種多樣的火山岩石類型和引人入勝的地貌,其中幾種地貌可在這張照片中看到。奎德爾山是由黑色、溢流的玄武岩流經過幾代時間形成的;熔岩流圍繞在322米高的層狀火山周圍(Jabal在阿拉伯語中翻譯成山脈的意思)。阿布亞德山(照片正中間),由粘性更大,富含矽石的流紋岩形成。儘管我們在課本中見到的奎德爾山是一個呈錐狀的成層火山,但阿布亞德山卻是一個熔岩穹丘——一個由密度更大、更凝固的熔岩流組成的圓形大塊頭。在西部(上面中心位置) 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巴伊達山。巴伊達山呈對稱狀,是由凝灰岩構成的圓錐體。
這導致濕潤的、具有粘性的火成碎屑沉澱物形成,火成碎屑沉澱物能堆積成一個陡峭的錐形結構,尤其是沉澱物快速凝固的時候。巴伊達大坑的白色沉澱物(照片南側另外兩個地方)形成於沙子和淤泥,它們堆積成淺淺的一層。哈拉特喀巴爾的錐形凝灰岩的存在以及顯示有水存在的其他火山特徵表明,當地氣候在火山活動的幾個時期十分濕潤。不過時至今日,該地區的氣候極為乾旱,每年幾乎都沒有降水,造成大片土地幾乎完全沒有植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