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簡介
秦朝 (前248-前206)
前二四六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
秦王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前二三零年,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
前二二九年,秦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前二二八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遷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
前二二五年,秦派王賁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前二二三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芻被俘,楚亡。
早在前二二七年時,燕太子曾派荊軻刺殺秦王,未成,秦乘機於前二二六年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到到遼東,至前二二二年,秦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
至此,秦終於全部併吞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全國之大業。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紛爭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代終告結束。
秦帝系表
始皇帝嬴 -> 二世胡亥 -> 秦王子嬰
秦朝-統一政權
中央集權制度
戰國時,各國最高統治者都尊號為王。秦王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並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等。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
中央政府:在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但統一後太尉實際卻虛設,以便皇帝直接控制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三公之間相互制約,便於皇帝集權於一身。
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
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
太僕,管理宮廷車馬;
衛尉,掌管皇宮保衛;
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
廷尉,負責司法;
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
宗正,管理皇族內部事務;
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以供皇室需要。
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制度,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以後歷代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
地方行政機構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將戰國後期已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餘郡,京畿內不設郡,設內史管轄,以別於其他諸郡。
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郡守之下,設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又設監御史,負責監察。各郡每年必須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和治安情況。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統治全縣人民。縣令、縣長之下設縣尉,管全縣軍事,設縣丞,助理縣令、縣長,並負責司法裁判。一縣之內分為若干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負責徵收租稅和征發徭役;游徼負責地方治安。鄉之下有亭、裡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
法律制度
戰國時期,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改法為律」,成為秦國最早的成文法。自孝公時起,《秦律》經過多次補充、修改,到秦統一六國後,已形成一部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體內容,史書中只有零星記載。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簡一千餘支,內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書,為瞭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殘酷剝削
從雲夢秦簡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維護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秦律》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秦簡律文中,也反映了秦王朝對農民的殘酷剝削。
這些律文規定是十分嚴苛的,主要是為了防範和鎮壓農民的反抗,以保護地主階級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
從秦簡中還可以看出,秦的刑法是極為殘醋的。僅刑法的名稱就有貲、笞、遷(流放)、耐(剃去鬚鬢)、髡(剃去頭髮)、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斷足)、斬左趾(砍左腳)、宮或腐(男子閹割,女子幽閉)、戮、磔(分裂肢體)、棄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條文是針對「隸臣」的,可見由犯罪而淪為奴隸的人是非常多的。
秦朝-經濟發展
土地私有的確認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秦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實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報佔有土地的數額,政府根據數額徵收田租。這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權的保護,意味著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國正式得到確認。這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統一文字
在秦統一之前,文字的形體非常紊亂,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
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秦朝的官方文書已經使用隸書。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後,字體結構得到簡化和定形,這對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克服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現存咸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鑒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準確和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在於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但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築馳道
秦統一後,立即下令拆毀以往各國修築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於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幹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 這些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1800餘里,這條「直道」的遺跡現在尚可辨識。
另外,還在今雲貴地區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了。同時,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確立郡縣制
公元前221年,當秦統一的事業剛完成時,就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體制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宰相王綰為首的一部分官吏,主張實行郡國並行制。廷尉李斯堅決反對,他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諸侯所造成的。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焚書」事件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又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丞相李斯加以反駁。他指出,時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腐儒「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統一可能遭到破壞。因此他建議:
一、除《秦紀》、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諸子經典、《詩》、《書》和其他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的史書,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開始築城的一種苦役);
二、兩人或以上私下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
三、嚴禁私學,「以吏為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坑儒」事件
公元前212年,兩個術士因沒能按時完成煉丹的任務而準備逃跑。在臨走前對秦始皇進行了議論、誹謗。事情敗露,秦始皇下令追查。據《史記》記載,因此事,有大約四百六十餘人在咸陽被坑殺。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事件。
北征匈奴~匈奴威脅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
戰國後期,匈奴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內地各族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為鄰,經常發生戰爭。由於各國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在北邊修長城並派軍隊戍守。秦統一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大規模移民
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征伐。戰鬥進行得很順利,公元前215年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這個地區設置了34個縣,重設九原郡。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裡的統治,秦始皇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搶掠,而且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
修築長城
在同匈奴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秦朝又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長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碣石的萬里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服百越
在中國南部和東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區。這些越族通稱為「百越」,分佈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各自獨立,互不相屬。
秦始皇在滅楚之後,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建置會稽郡。接著於公元前221年,分別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設置閩中郡。秦始皇命令尉屠睢指揮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對居住在今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甌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秦軍遭到越族的抵抗,相持達三年之久。
秦始皇為了支援前線的戰爭,命令監御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了一條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間的交通,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才將越族打敗。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軍不備,大敗秦軍,殺死尉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軍,終於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像三郡。次年,又遷徙了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阿房宮和驪山陵
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秦始皇就派人將各國宮殿圖樣描繪下來,動用大批勞力在咸陽照樣修建。統一的次年,即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宮和甘泉前殿。
公元前212年,又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築規模宏大的朝宮,其前殿稱阿房宮。據記載,僅阿房宮的面積,東西就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萬人,下面可豎立五丈的大旗。
當時興建的離宮別館達七百餘所,遍佈函谷關內外及渭水南北
秦始皇還為其死後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便是與阿房宮齊名的驪山陵。在未統一之前,他就在驪山北麓(陝西臨潼縣城東)給自己修建墳墓。
驪山陵高五十餘丈,周圍五里多,內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色珍奇珠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極其驚人的。據記載,僅修驪山陵就動用刑徒及奴隸70萬人,再加上防備匈奴的30萬人,戍守五嶺的50萬人,如果再算上修馳道、搞運輸的人,全國服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不過有2000萬人口。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20倍。大量勞力脫離生產,人民負擔又如此沉重,這就加速了農民的破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當時,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殘酷的鎮壓。這便使全國變成一個巨大的監獄,到處出現「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社會矛盾的激化
秦統一後,雖然採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制的搜刮徭役,則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使被壓迫階級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秦始皇在位時期,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是非常殘酷的。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壓在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
田租是按土地數量徵收的土地稅,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這實際上是使已經失掉土地和無力耕種土地的農民增加了負擔,而使大地主得以逃避國家的租稅。賦是按人頭徵收的人口稅。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災難的重要原因。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止地征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秦二世的昏庸統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秋,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河北平鄉縣東北)途中病死。宦官趙高拉攏李斯,偽造詔書,廢公子扶蘇,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其殘暴程度超過秦始皇。他在埋葬秦始皇時,竟下令把後宮無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又怕洩露陵墓內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徵調淮河一帶貧苦農民九百人到漁陽(北京密雲)戍守。陳勝、吳廣也在被征之列,並指定為屯長。
在秦尉的監督下,這九百名戍卒行至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寺坡鄉劉村集),適值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指定地點。按秦法,戍卒誤期要處斬。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陳勝、吳廣密謀起義。他們殺掉秦尉,發動戍卒起義,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戍卒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旗幟。
農民軍以陳縣為起義中心,向秦王朝發動總攻。當時兵分三路,目標是秦王朝的國都咸陽:一路由吳廣率領進攻滎陽(河南滎陽),以便打開通去咸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領,迂迴南陽(河南南陽),攻武關;另一路由周文率領,進攻關中,直取咸陽。
章邯擊敗周文後,率軍向滎陽反撲,吳廣失利,被部下所殺。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離的邊防軍也共同進攻陳縣。陳勝軍只得放棄陳縣,向東南退卻。當陳勝退到下城父(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時被其車伕莊賈殺害。陳勝、吳廣犧牲後,由他們點燃的反秦鬥爭的烈火並沒有熄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後只有六個月時間,但是他們所領導的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創精神,「削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英雄氣魄,鼓舞著後來的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8年秋天,劉邦率領起義軍向咸陽進軍。他在途中注意收編、聯合各路反秦武裝,使起義軍隊伍日益壯大。
次年二月,劉邦率軍向西進發,過高陽(河南杞縣西),採納小吏酈食其的獻策,一舉攻克陳留,取得大量儲糧,為西進提供了物質條件。三月,起義軍繼續向西挺進,在白馬(河南滑縣南)以東,大破秦軍。在攻洛陽失利後,又轉而向南,迫使南陽郡守投降。
從此,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關中。
子嬰投降
起義軍的勝利,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趙高懼怕秦二世追究軍事失敗的罪責,派女婿閻樂(任咸陽令)、弟趙成(任郎中令)殺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去帝號,稱秦王。
子嬰又殺趙高等,企圖阻止義軍西進。劉邦用張良計,設疑兵,威脅秦軍,乘其不備,大破秦軍,接著乘勝進攻。
公元前207年一月,劉邦率義軍至灞上(陝西西安市東南)。僅僅當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只好以繩繫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在咸陽的朝道旁,向起義軍投降,盛極一時的秦王朝滅亡。
秦朝-歷史地位
秦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由秦代開創的各種制度以及遼闊的疆域、高度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對古代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作為秦朝創始者的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這就決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突出地位。
秦朝-歷史評價
秦代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代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中佔有著極為重要的一頁,它不但結束了諸侯割據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結束了上古的封建時代和封建制度,並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而這項制度一直傳襲、影響到清代。秦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各方面都實施了許多新的政策,這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如它通過確立皇權、"焚書坑儒"等加強政治、思想的、文化的控制;通過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促進各各民族、地區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統一後的秦代共歷皇帝秦始皇政和秦二世胡亥二帝,而在秦二世死後,子嬰被則立為秦王,但不滿一載秦即滅亡。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北向戶(今越南北部),遠遠超過了前代。秦在攻下南越後共設四十一郡(京畿為特殊區域不算在內),都城咸陽。
秦人祖先原為西部古老部落,周孝王時,其酋長非子被賜姓為贏(又稱秦贏)。周宣王時,秦部落酋長鄭莊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稱為"西垂大夫"。西週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隸制國家,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西之地。春秋時期,秦德公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秦穆公時,國勢強盛,成為諸侯大國。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實行變法革新,為封建制經濟和封建政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前二四六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
始皇所在進行大一統的過程中,是在殘酷壓搾民眾的條件下,以短短的十來年之功來完成的。因此秦朝統治就必然具有苛急、暴虐的特點。秦代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無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罰強加於人民,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統十二年後死去,秦二世當政,其統治更加黑暗、暴虐。終於,爆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這將秦朝推向滅亡之路。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由此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殺掉官吏,攻佔郡縣。陳勝、吳廣死後,繼起領導秦末農民戰爭的是項羽和劉邦。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後在新安擊殺秦降卒二十萬,秦國的軍力由此殆盡。
公元前206年宦官趙高殺胡亥並立子嬰為秦王。十月,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佔咸陽,子嬰降於劉邦。強大的秦朝,終於被革命的農民推翻了。秦朝滅亡後,自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最後,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相關資料
秦朝
秦滅六國之戰
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公九卿
阿房宮
.......................................
或許在大家眼裡..秦始皇是一個專制獨裁的暴君..但不容置否的事..他也為往後中國做出了一些貢獻..如: 統一文字..並延用至今..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且維持千年之久;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焚書坑儒(最令人爭議之處)..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北伐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雖然焚書坑儒是暴政..但卻也有人提出疑問..史記有記載.. 在焚書事件中李斯提議民間不得留有詩..書..百家語..除了儒家..其他各家也遭受到波及..但最後流傳最後卻是儒家..
秦朝的相關歷史非常多..因為此朝代開創了很多新制度..新的統一制度..
或許..在深入觀看這段時..會有更不同的想法..
這篇比較長..感謝各位的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