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歷史中的朝鮮半島 高句麗及高麗有何分別?

歷史中的朝鮮半島 高句麗及高麗有何分別?

中國史書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兩者其實有別。
朝鮮(北韓)稱韓國為南朝鮮,而韓國稱朝鮮為北韓。作為朝鮮和韓國的通稱,現行外文中的韓國統統源自另一個詞「高麗」。中國歷史上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隋煬帝三征高麗、唐高宗滅高麗等,但也有說隋唐親征的非「高麗」而是「高句麗」。那麼,高句麗和高麗兩者有何關係?


高句麗古墓群壁畫


高句麗(也作高句驪)國,建立於西元前37年,西漢建昭二年。在高句麗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廣開土大王碑」中記載,第一代王是「鄒牟」。高句麗建都於今天遼寧省桓仁縣,不久遷至丸都(即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時代對周邊部族推行歧視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紛亂,高句麗也被更名為「下句麗」,直到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才恢復了「高句麗王」的王號。
最初的高句麗,只是漢朝玄菟郡內的小國,到曹魏時代發展成大政權。曹魏在消滅了割據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幾個郡的公孫氏後,公元242年派大將毌丘儉攻打高句麗,焚毀都城「丸都城」。
然而,高句麗並沒有覆亡,它慢慢恢復,趁西晉永嘉之亂時進佔樂浪、帶方,樂浪郡故地統治中心,就在今天平壤一帶。當時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漸大,都城在漢城(即今首爾附近)。高句麗進入平壤一帶,就和北上擴張的百濟相遇,兩國爭戰不斷。至於半島南端的新羅,還只是小國。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

高句麗與百濟作戰的同時又不斷西進,與新興慕容鮮卑長期爭奪遼東和玄菟。公元342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麗都城丸都被慕容鮮卑攻陷,高句麗王被迫向慕容鮮卑稱臣納貢。
高句麗經長期積蓄發展,再度掌控平壤地區,趁中原戰亂重新攻佔遼東、玄菟。在好太王時代完成目標,吞併了西漢以來設置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廣大轄區,遷都平壤,大力經營朝鮮半島。
當時中原正值南北朝,高句麗通過控馭遼東和黃海東部交通,與南北對立的中原王朝同時建交,遠通北亞草原的柔然和突厥。高句麗有如遠東世界一大強國,中原史書亦稱過高句麗「強盛不受制」。


公元476年的高句麗


隋朝結束南北分裂,高句麗問題日漸被提上議事日程。後來,隋唐屢征高句麗。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國內大亂。繼之而起的唐帝國,唐高宗於公元668年與後來居上的新羅聯手,先滅亡百濟,又在海戰大敗前來援助百濟的倭軍。唐軍與新羅水陸並進,南北夾擊殲滅高句麗。隨後,唐朝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統轄。
自漢末至唐初,高句麗共存在了705年。先後以桓仁、集安、平壤三地為都,所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現今中朝兩國境內都有分佈。那麼,高麗又是甚麼?要作兩層解釋。
首先,高句麗在後期就開始被稱為「高麗」。在南北朝時代的中國正史中,「高句麗」就開始被寫作「高麗」,及至《北齊書》已經將「高麗」稱作「高句麗」。至於原因,學界目前仍有分歧。有人認為高句麗自己改名,也有人認為是中國史書簡寫。但是到隋唐時代,史書中對於高句麗的稱呼絕大多數都改成了「高麗」,僅有個別記載同時並用「高句麗」。


描繪高麗貴族生活畫作


其次,高句麗滅亡後,新羅通過戰爭及外交手段,逐步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廣大地區,之後新羅被稱為「統一新羅」,兩個世紀後衰落,分為兩股勢力:一股是公元900年在原百濟地區興起的甄萱,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後百濟國」;另一股是公元899年在原高句麗一帶興起的「後高句麗國」,後來新首領王建,為了凝聚力量反叛新羅,在公元918年改定國號為「高麗」。三方混戰,最終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由此「高麗」又成為統一國號。


公元1374年的高麗


這個高麗完全繼承了新羅的全部國土,持續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王建所建立的高麗定都開京(即今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之前的高句麗則又被稱為「高氏高麗」。高氏高麗存續時間相當於漢末至唐初,王氏高麗存續時間則相當於五代至明初。


高麗皇宮


兩個雖然都可以叫高麗,但在歷史研究中,準確來說應該分別稱「高句麗」、 「高麗」。高句麗滅亡距離高麗建立,中間又隔了250年,高麗只是借用「高句麗」名號的另一政權。其實,高句麗滅亡後,有多個政權打著「高句麗」旗號,比如出使到日本的渤海國人,他們在日本史籍《續日本紀》中被記作「高麗使」;突厥默啜可汗的女婿高句麗人高文簡逃往唐朝時,則是以「高麗王莫離支」名義被記錄下來。

[ 本帖最後由 zoomam 於 2020-5-27 05:43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