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政治體制及武器技術上都慢慢進步。
綜觀中國歷史,歷代中原王朝大多遭受北方遊牧民族軍事威脅,並隨著時代發展,北方遊牧政權的威脅也逐步增大,尤其唐朝後,中原軍隊面對北方遊牧民族越加難以應對,是甚造就了北方遊牧民族的越發強悍?
《卓歇圖》中畫筆下的契丹人
事實上,唐代後中原政權面對少數民族戰爭時越來越吃力,並非因為中原政權變弱,我們可以觀察到,宋代的一段時間和明代中前期的軍隊戰力都很強,宋朝開始被動的原因主要為五代十國後期丟失了「燕雲十六州」以及河套平原導致,加上當時火器尚未成熟,戰馬就相當於現在的坦克,中原失去了北方屏障,同時也失去良馬產地。
契丹擁有燕雲十六州,中原山前山後盡失天險
至於明朝,就完全就是被自己內政及遇上小冰河時期大規模失收引發農民大起義造成,滿清基本上是因為以上的因素,才能入主中原。
講回唐朝後,遊牧民族顯得比前往大為不同,就是完成由「部落」向「帝國」的關鍵轉變,唐以後的遊牧少數民族,經過唐代文化洗禮,「進化」成遊牧帝國,宋以後和遊牧民族的戰爭,被視為帝國之間的戰:宋遼、宋金、宋元、明元和明清等,戰爭模式截然不同。在冷兵器時代,於北方的遊牧帝國優勢,要中原帝國進化至熱兵器時代才會扭轉形勢,將巨大的人口和經濟實力轉化為戰爭實力-實現工業化-可惜中國沒有等到,有了清朝後,封建帝制就被推翻。清代為一個漁獵農耕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雖然結束遊牧、農耕文明之間的千年戰爭,卻打斷中國與世界聯繫,這是後話。
另一方面,唐代以前遊牧軍隊的戰鬥組織能力與戰鬥方式,與唐代以後的遼和金完全不同。唐代前的遊牧民族,主要以部落聚合會盟,軍事指揮機構既臨時又鬆散,但到了唐代以後,遊牧帝國有了常備軍和軍事指揮機構,尤其清代八旗制度在前期,相當強勁,對比明的五軍都督制和衛所制效率更高。
遊牧民族的科技進步,也是強悍的一大因素。在三國以前,遊牧民族幾乎沒有金屬冶煉能力,鐵器多從邊境掠奪,當時,大部分軍隊都裝備不了鐵製武器,鐵甲更是奢望。五胡亂華以後,鐵器大規模流入草原,五代時,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直接給了草原民族冶鐵能力,使馬上民族在軍事裝備上的差距,與中原的農耕民族優勢收窄。經歷了唐代,不論是軟體還是硬體,遊牧民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一份子,事實上,西夏和遼,都有與宋朝爭奪王朝繼承的正統地位。
內蒙古黑水城遺址出土西夏文面相草書
令後世不少人忽略的一點是,由漢代到宋代,權利鬥爭基本上都是皇家與地方世家大族的,地方豪族有實力控制強大的武裝力量,也能在異族入侵時有效抵抗,同時也減輕中央軍費壓力。到了宋代,地方豪族在日趨成熟的科舉制下被徹底打敗,文官勢力慢慢有能力取代豪族的政治地位,但豪強軍事地位始終難以取代,以致令很多軍事成本都直接由中央埋單,進而國家無力承擔軍事擴張。
到了蒙元入侵,中原大洗牌,社會結構徹底崩壞,到明朝建立,太祖皇子皇孫本有可能成為地方武裝實力,但削藩取消了。可是皇親國戚和世襲功臣還是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直到土木堡之變勛貴實力徹底被消滅,成為了文官天下,可惜明朝未等到西方工業革命,早就被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