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渡禪師為南北朝劉宋時代的佛教僧人,曾南下到廣東、廣西、越北等地宏揚佛法,相傳更在香港屯門修道,杯渡山更因此而獲命名。
杯渡禪師
據《佛祖通載》描寫,南北朝時代有一位來自天竺的神僧,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法號或名字,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渡海,因此大家都稱其為「杯渡」。
相傳他後來到了香港屯門修道,在青山的大山岩居住。因而,此山獲名為「杯渡山」。不過,沒多久杯渡禪師又循海路離去。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僧,後人在青山上建了杯渡庵。
杯渡禪師
隋朝時,朝廷曾改杯渡庵為普渡道場,至唐又改為雲林寺。在北宋宣和年間,徽宗崇信道教,乃將其改為寺院道場,名斗姆宮。及至元代,又改稱青雲觀,一直至民國初年。
民國初年,本港商人陳春亭到青山遊歷,夜宿青雲觀,有感此乃修道之所,便與業主屯門陶氏商議,重修該地寺觀。
青山禪院
1918年,陳春亭往寧波觀宗寺出家,法號顯奇,後返回青山,積極修築今日的青山寺(青山禪院),並一併重修歷史悠久的青雲觀。到了一九二零年,各項工程完竣,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