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因兒子殺了一個漢人,皇帝一怒之下殺兒子,自此王朝延續了一世紀

因兒子殺了一個漢人,皇帝一怒之下殺兒子,自此王朝延續了一世紀

如果,要說起古代的改革的話,我想沒有那一次成功的改革是沒有經歷過鮮血的洗禮才達到的。回顧古代的各種改革,大大小小數不勝數,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失敗的或是成功的,有些,甚至對現代社會依舊產生著很大的影響。

然而,今天我們所要談及的這一次改革卻是發生在北魏時期的一次最為成功的改革,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魏的孝文帝是如何進行改革的吧!



我們都知道北魏的孝文帝名叫拓跋宏,在經過無數次的戰爭之後,拓跋宏終於贏得勝利,而且,還贏的了洛陽這塊肥肉,於是,在拓跋宏稱帝之後,便下令,要求所有鮮卑人都遷都到洛陽。然而,我們都知道北魏是胡人的天下,他們不僅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獨特的服裝,還與漢人之間有著許多的不同,因此,在拓跋宏下令遷都的時候沒有多少人同意。

不過,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拓跋宏也對此做出了一些改革,並且,在最後甚至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作為一個在草原上長大的鮮卑人,即便你只是一名女性,騎馬射箭也是你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而在中原生活的漢人卻只會傳統的男耕女織。不僅如此,鮮卑人的生活方式也與漢人大不相同,漢人過的是小農經濟的生活,而鮮卑人過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



一個向往自由,一個習慣束縛,而這些差別註定鮮卑人很難融入進漢人的生活。

再加上,鮮卑人喜歡自由,因此,他們習慣穿袴褶的、夾領小袖的衣服。並且,他們不擅長漢人的農業生產,如果遷都後就無法自給自足,因此,在這些問題出現後,鮮卑人更加不願意遷都了。可是,如果不遷都的話就相當於是違背皇帝的旨意,於是,在這樣的兩面夾擊下,人民心中的怨念也變得越來越深!

拓跋宏早在決定改革之前就已經想到了這些問題,因此,在下令遷都之前便做出了選擇--重用漢族士人。他希望用這種方法幫助推進改革的步伐,當然,這些漢族士人也為拓跋宏提供了一些好的建議。在這些漢人的幫助下拓跋宏很快便將改革內容完成,並頒布給了每一個子民。



改革內容中寫道:

一、所有胡人要入鄉隨俗改穿漢族,禁止再穿胡服。

二、所有胡人不得再說少數民族語言,統一改說漢語。

三、鼓勵胡人與漢族人民進行通婚。

四、所有胡人死後都必須葬在洛陽,不得葬回平都。

五、所有胡人的戶口所在地一律改在河南洛陽。

這些條文的頒布,也使得拓跋宏在進行改革時減輕了不少壓力,為他在改革的路上擠出了大量的發展空間。

不過,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有這樣一個人,始終與拓跋宏作對,不斷阻止改革的進程,最後在百般無奈下拓跋宏最終也只能選擇下令將他賜死。這個人就是拓跋宏的兒子,北魏的太子--元恂。

元恂自生下來起便因“子貴母死”的舊制而身份尊貴,再加上,馮太後對其各種寵溺,因此,元恂自幼便性格乖張。在拓跋宏封元恂為太子後,便將漢臣高道悅安排在他身邊做他的近侍,要求高道悅監督他學習漢族文化。而他卻要為了改革之事到處奔走,無暇顧及元恂。

元恂本就性格乖張,不喜讀書,因此,便對高道悅心存怨念。再加上,天氣的悶熱,元恂渴求能夠以胡人的方式生活,因此,元恂對高道悅的怨恨越來越深。

八月,拓跋宏出巡,元恂自以為時機到了,於是,改穿胡服,說鮮卑語,並聯合自己的侍從將高道悅謀殺。

但是,這件事最終沒能逃過拓跋宏的法眼,元恂的做法讓本來已經受到壓迫的鮮卑貴族們更加的蠢蠢欲動,因此,拓跋宏不得不廢除元恂的太子之位,並將他流放。而元恂被流放後,背後動作變得更加大,這讓拓跋宏意識到如果不除去元恂,那麽,改革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因此,忍痛下令賜予元恂了一杯毒酒。

早在改革開始的時候,拓跋宏就因馮清不說漢話這件事對馮氏進行嚴懲,廢除她的皇後之位。可是,元恂不僅不以此為戒,還繼續與他對著幹,因此,拓跋宏也不得不大義滅親。



最終,拓跋宏的這一做法也使得那些鮮卑貴族不敢在鬧事了,因此,在這樣穩定的局勢下,改革很快便得到了一個快速的發展,並且,也因為拓跋宏的這一做法使得北魏的國運維持了一個半世紀,這個成就是後人難以達到的!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於谷塘原之行宮,享年33歲,謚號孝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魏書》評價孝文帝:

“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經世,鹹以威武為業,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緒,早著睿聖之風。時以文明攝事,優遊恭己,玄覽獨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標,固以符於冥化。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殊途同歸,百慮一致。

至夫生民所難行,人倫之高跡,雖尊居黃屋,盡蹈之矣。若乃欽明稽古,協禦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軌度,斟酌用舍,煥乎其有文章,海內生民鹹受耳目之賜。加以雄才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利物,亦無得而稱之。其經緯天地,豈虛謚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