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清時代軍人都喜歡在頭盔上插根「避雷針」

清時代軍人都喜歡在頭盔上插根「避雷針」

深受中亞、西亞元素影響的蒙元甲胄對中國後世甲胄樣式產生了重大影響。蒙元頭盔有三種主要形制,無論細節裝飾如何均萬變不離其宗。  

第一種;沿襲中原兜鍪樣式,盔纓、盔體、抹額、頓項將頭部緊密防護。

▲身穿中式劄甲,戴中式兜鍪的元軍

第二種;“缽胄”。早期蒙古騎兵中也大量使用了皮質頭盔,盔體以四到五片皮革連接成尖頂深缽狀。由此發展而來的胄形深刻影響了後來的明清兩朝頭盔,被考古學界成為“蒙古缽胄”。這種胄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頂飾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此後的明清兩代也大量裝備這種形制的頭盔,清八旗頭盔更是完全以這種“蒙古缽胄“樣式為主。

▲元代缽胄


▲早期元代缽胄

第三種;笠形盔,這種頭盔盔型與南宋時期笠形銅盔基本相同,不但作為軍用盔,不少蒙古官員貴族在平時也佩戴款式相同的皮笠。


▲元代笠形鐵盔


▲繪畫作品中頭戴笠形盔的蒙古騎兵

TOP


▲頭戴笠形盔的元順帝,這種皮制笠形盔沒有防護功能,作為常服涼帽使用

蒙元的殘暴統治在持續九十多年後終於引發了漢族的大規模反抗,兩淮地區崛起的紅巾軍在朱元璋帶領下推翻了元朝,恢復漢家衣冠,在這個時期,明軍頭盔呈現出多元化特色,一部分承襲蒙元,一部分模仿宋制。
明軍頭盔蒙元盔型共有笠形盔與缽胄兩種:
首先是笠形盔,明軍稱為“明鐵盔”,民間又喚“帽兒盔”,由纓槍、盔頂、盔體、頓項四大部分組成。

▲定陵出土明鐵盔


▲明軍一般制式明鐵盔

明代笠形盔與元代笠形盔有兩大區別:第一,為了留出發髻空間,盔體加高;第二,盔檐變平。
明鐵盔屬於明軍主要頭部裝備。 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監制記錄的盔型中各種四瓣、六瓣、八瓣明鐵盔占據了絕大多數。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禦用明鐵盔頂飾金珠紅纓,由蓮臺與真武帝君像構成盔頂,盔體由飾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鐵片構成,以六條盔脊連接。


▲出警入蹕圖中頭戴明鐵盔的錦衣衛大漢將軍

其次,缽胄也是明軍大量裝備使用的一種盔型。該盔與蒙元制式基本相同,由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構成。明軍缽胄頓項分為左右後三片,而蒙元缽胄頓項為一體式帶護喉的風格,這是二者最大的差異。


▲明軍缽胄盔體

TOP

明軍中式盔主要裝備少數將領和錦衣衛中擔負儀衛任務的禦前大漢將軍,主要以鳳翅盔為主。明代鳳翅盔由纓槍、盔頂、盔體、抹額、頓項五大部分構成,與宋式鳳翅盔不同,明軍鳳翅盔護頰較淺,形狀更為圓潤,鳳翅較小,盔體除抹額外無其余裝飾,多數為金銀二色。在頭盔鳳翅兩邊或纓槍上安裝有代表所屬建制單位的小角旗。這是中國漢式盔型最後的存在,到了清代,鳳翅盔從軍隊序列中完全消失。

▲頭戴鳳翅盔,手持金瓜的明代大漢將軍


▲萬歷與隨扈大漢將軍佩戴的鳳翅盔

有清一代,可能出於統一制式考慮,清軍全部佩戴缽胄,和明代一樣,清代缽胄也是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但是其纓槍加高,頓項再次變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


▲紐約博物館撫遠將軍甲胄頭盔


▲乾隆皇帝大閱甲頭盔

TOP

清初缽胄沿襲明制,纓槍較短,盔形較圓,如努爾哈赤甲胄所配頭盔就是這種類型。清入關立國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來越華麗。清代掐絲工藝水平十分高超,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以紐約博物館清撫遠將軍頭盔為例,此盔纓槍、盔頂蓮座、盔體上的花紋和滿文經文全部都以掐絲鏤空工藝制作,呈現鏤空花紋,異常精致華麗。乾隆大閱甲所配頭盔纓槍、盔頂、盔體采用同樣工藝,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致程度更是令人咋舌。


▲撫遠將軍頭盔細節


▲曾國藩缽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