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湘軍創始人曾國藩

湘軍創始人曾國藩

[1872年3月12日] 湘軍創始人曾國藩逝世曾國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 同治時封侯爵,世襲。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他自科舉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曾敘任各部侍郎。1853年藉著清政府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作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裝,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現在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

1870年,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中國遠非外人對手,因此對外一直主張讓步。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曾國藩自己也承認:「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曾國藩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重整軍實,復佔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兩湖。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兇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萬餘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曾國藩入南京後,湘軍大肆焚掠,「……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余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餘不欲言,餘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記》)曾國荃勇猛善戰,常以置戰壕之法克敵。攻陷天京之後,曾國藩上書「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其因不詳。

曾國藩寫過很多關於為人處世的家書,目前他的部分家書得到很多讀者的關注。

他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01)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02)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03)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04)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05)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06)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07)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08)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09)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評價在他死後,隨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鮮明的兩極化對照。有人認為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曾屠戶」。處理天津教案不力,崇洋媚外,曾被辛亥革命後的部分革命黨人斥之為「開就地正法之先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各種政治原因,對曾國藩等封建時期的人物大加斥責。但自文化大革命後學術界政治氣氛下降後,對曾國藩的評價日趨活躍,不乏贊譽之聲。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就當時而言,用「忠君報國,文武兼備,興學清廉」作為他的注解,能夠體現曾國藩現實含義。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說過「獨服曾文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