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戰役。大量蘇聯陸軍在東面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拉自殺。納粹德國亦在這場戰役結束後第5日投降。

背景

在1945 年開始,由於蘇聯於1944年8月發動巴格拉基昂行動,所以歐洲東部戰線相對地平穩。羅馬尼亞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被迫投降並向德國宣戰。另外德軍損失了布達佩斯和剩餘匈牙利王國的大部分。現在通往波蘭平原的門已為蘇聯紅軍打開。

蘇聯指揮官們,在華沙起義中袖手旁觀之後,終在1945年1 月奪取華沙。三日之後,四個紅軍方面軍組成一道寬闊的前線,由華沙越過納雷夫河展開攻勢。四日後紅軍成功突破並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進,先後奪取波羅的海三國、格但斯克、東普魯士和波茲南,最後到達柏林以東60公里,並沿着奧得河集結。

2月24日海因里希·希姆萊帶領新建的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反攻失敗,紅軍開進波美拉尼亞並清剿奧得河右岸。在南方,德軍企圖突破紅軍在布達佩斯的包圍失敗,布達佩斯於2 月13日落入紅軍手中。阿道夫·希特拉堅持要奪回多瑙河,3 月16日計劃又再失敗。紅軍在同日反攻,在3 月30日進入奧地利境內並於4 月13日奪取維也納 。

此後,德軍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戰爭已變成東西方陣營的較量。油料不足,戰機和坦克的生產正顯著減少,即使生產出來的質素也比以前差很多。然而,德軍仍然維持其驍勇善戰的特質。盟軍堅持德國無條件投降,以換取時間讓難民在紅軍到達前逃向西方,但德軍仍繼續頑強抵抗。

希特拉不理其顧問反對,繼續留在柏林。

盟軍初步計劃空投傘兵到柏林,但最後取消計劃。艾森豪認為不需要為一個戰後會落在蘇聯手中的城市而犧牲,而且執行計劃需要大量兵員和補給,不切實際。

紅軍進攻

準備工作

史達林不認為盟軍會在戰後把戰前屬於蘇聯的土地歸還,因此他要求紅軍儘快向西方突進,但首要的任務是拿下柏林。因為柏林在戰後有很大的戰略價值,包括希特拉的核武計劃。蘇聯佔領的德國地區就成為了後來的東德。

1945 年4月9日,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Königsberg)落入紅軍手中。令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得以向西推進至奧得河東岸。在4月首兩周,紅軍作了一個開戰以來最快速的前線調動,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把沿着奧得河部署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集結到希萊高地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就代替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沿着奧得河部署。調動進行的時候,防線一度出現一些缺口令一直被困在但澤附近的德軍第2集團軍群得以越過奧得河返回德軍控制區。

在南方,伊萬·科涅夫元帥把烏克蘭第1方面軍防禦重點由上西里西亞移向西北方的尼斯河。

三個蘇聯方面軍共有250萬人(78,556人屬於波蘭第一軍團);6,250輛坦克;7,500 架飛機;41,600輛大砲和迫擊砲;3,255輛裝有喀秋沙火箭發射器的貨車(綽號史達林風琴)和95,383輛機械化車輛,很多都是由美國製造。

3月20日哥德哈德·海因里希將軍接替了海因里希·希姆萊出任維斯瓦河集團軍的指揮官。他是德軍其中一位最傑出的防守戰術家,上任後立即展開防禦工作。他認為紅軍進攻主力會由奧得河發動並沿着東西行的高速公路進發。他決定放棄以小規模戰鬥來防禦奧得河河岸,反而要求工程兵強化希萊高地的防禦工事,希萊高地在奧德河以西17公里,柏林以西90公里,可以俯瞰穿過奧得河的高速公路。他把防線上大部份兵力調到希萊高地防禦。德軍工程兵在河上游的水庫放水把原本已經因為秋季融雪而泛濫的奧得河變成一個沼澤,並在奧得河後方建立三條防線一直到柏林外圍。這些地帶由反坦克壕溝、反坦克炮台和大量戰壕碉堡所組成。

奧得河尼斯河的戰鬥


在施勞弗高地的戰事中,蘇軍炮兵炮轟德軍據點



1945年4月,紅軍喀秋莎砲轟柏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