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肚王國」的歷史

「大肚王國」的歷史

大肚王國the Kingdom of Middag)是16世紀中葉由台灣原住民所建立的一個「跨族群」王國,王國的領土範圍位於現時台中縣、彰化縣及南投縣的一部份,當中的原住民包括:

  • 巴布拉族(Papora)又稱為拍瀑拉族
  • 巴布薩族(Babuza)又稱為貓霧捒族、貓霧族
  • 巴則海族(Pazih)又稱為拍宰海族
  • 洪雅族(Hoanya)

大肚王又稱為大肚番王,荷蘭語中稱為Keizer van Middag,台灣原住民則稱為Lelien,為「太陽王」的意思。大肚番王的首領一直以Camachat為名,而所謂干仔轄(巴布拉語稱為Camachat)也是大肚番王所轄村社共同使用的平埔部族語言名稱,在清朝的土地調查文獻中,也有干仔轄、干馬轄、干仔旱等由此譯音而來的稱呼。

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讓南北通路安全,並想要平定西部平原的原住民,讓這些村落歸順。從中國海盜得到情報,在中部馬芝遴地區(彰化縣福興鄉一帶與淡水之間)有22個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個村社是由一位叫柯大王(Quata Ong)的領袖所統轄,這些都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編撰的熱蘭遮城日誌及蘇格蘭人David Wright有所記載。

1644年,荷蘭上尉Piter Boon率兵遠征基隆、淡水,因為遭遇拍瀑拉族的強烈反擊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率兵前往征戰,Quata Ong戰敗,在van Breen牧師的協調下而臣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Quata Ong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並表示臣服,自此大肚王國進入了半獨立狀態,直至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

大肚王國從未歸順明朝,1661年鄭成功領兵渡海,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佔領台灣。由於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軍隊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的活動空間,導致台灣鄭氏跟大肚王國發生多次武裝衝突。

事實上,台灣鄭氏對原住民的剝削程度,較荷蘭人更加嚴苛激烈,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鎮壓「番變」的手段也十分殘酷,使原住民大為反感,引起原住民的反抗。其中1670年大肚王國轄下的沙轆社起兵抵抗,遭台灣鄭氏的將領劉國軒強力鎮壓,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

1722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雖然寥寥數語,卻說明17世紀的台灣中部,確實有一個「超部落」的王國存在。

1731年,清廷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番亂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被鎮壓下來,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亦終告瓦解。

至於大肚王國立國多久?先前是否還有其它王國曾經活躍在台灣的土地上?這些都尚待歷史學家去考證,但就信史可徵的部份而言,我們可以確知大肚王國是台灣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王國,是真正屬於台灣的本土政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