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標籤
Flash 遊戲
幫助
桑拿街論壇
»
考古歷史及地理
» 古蜀千古之謎:三星堆文明是外星人遺跡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發新話題
發佈投票
發佈商品
發佈懸賞
發佈活動
發佈辯論
發佈視頻
打印
古蜀千古之謎:三星堆文明是外星人遺跡
zoomam
分區版主
帖子
60914
精華
424
積分
129715
閱讀權限
210
註冊時間
2008-1-10
最後登錄
2025-4-3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當前離線
1
#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9-10-24 05:48
只看該作者
古蜀千古之謎:三星堆文明是外星人遺跡
金面具(金沙)
青銅大立人(三星堆)
金沙太陽鳥(金沙)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唐代大詩人李白這首膾炙人口的著名長詩《蜀道難》,言及遠古蜀國蹤跡難尋,天府歷史難以考察;且因自然山水險要閉塞,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互通資訊,因此顯得格外神秘,從而引來了歷朝歷代專家學者爭相考古或考證。
9月中旬,記者參加了由中國記協國內部、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四川省雙流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雙流新聞中心承辦的“全國報紙副刊文化研討暨雙流古蜀農耕文化採訪活動”。在這次活動中,與全國各地同行一道漫遊傳說中的古蜀第一代王蠶叢建都之地——雙流牧馬山的瞿上城古跡,穿越廣漢三星堆和金沙村的魚鳧王朝城垣遺址,追溯四千五百年前的古蜀先民文明傳奇,探尋中國農耕文化的源頭之迷……從而對被人稱之為“天府之國”的這片土地有了一定的認識。不過,更有趣的卻是回深後在書海中對古蜀國兩個千年未解之謎的探秘之旅。
在雙流,多次聽雙流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滿懷自豪感地提到古蜀國和蠶叢。他們說,雙流勝利鎮和黃水鎮交界處的牧馬山,據目前的考古結果證明,就是古蜀國源頭、蠶叢故里。
關於古蜀國最早的文獻記載,相傳為西漢蜀人楊雄所著的《蜀王本紀》,原書已散佚。《文選·蜀都賦》中引用了《蜀王本紀》的一段文字:“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以上至蠶叢凡四千歲,故日兆基於上代也。”而傳世文獻中有關“蜀”的記載,較為詳細的是《華陽國志·蜀志》。其中寫道:“(帝顓頊)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曆夏商周。”又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出,“蜀”和“蠶叢”總是聯繫在一起的。蜀既為地名,也為族名、國名,而蠶叢是蜀的第一位最高君主。
據目前的考古成果說明,古蜀國作為獨立的政權實體,與夏商王朝並存。殷商卜辭中有許多蜀商往來的內容。據《山海經·海內經》、《蜀王本紀》以及《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記載分析,蠶叢來自黃帝血統,他可能是黃帝二兒子昌意的兒子高陽(顓頊)的後人。傳說黃帝娶西陵氏嫘祖為妻,生二兒子昌意。昌意被分封到若水,即現在的雅礱江流域,娶蜀山氏為妻,生高陽,即後來的顓頊。顓頊“封其支庶于蜀”,而後才有了蠶叢“始稱王”。由此可證,蠶叢與黃帝的後裔高陽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同時也說明蠶叢大概生活在堯舜之前的顓頊——帝嚳之間,那個時代距今約4500年。這一時代明顯早于廣漢的三星堆文明,更早于成都的金沙文明。
蠶叢縱目:是地域化的病態,還是先王崇拜的神化?
從古史資料分析,蠶叢長相奇特。如上述的“其目縱,始稱王。死後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謂縱目人塚也。”《十三州志》也有蜀王蠶叢縱目的記載。
那麼,“縱目”的蠶叢是什麼樣子?在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中的上千件蜀國珍貴文物面世之前,歷代學者百思不得其解。三星堆出土的縱目青銅面具和青銅大立人,據考古學家論證,就是蠶叢的形象。這使得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說成為信史,也為蠶叢縱目的傳說提供了實物佐證。
至於蠶叢為什麼是“縱目”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目前有如下幾種說法,一是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因缺碘而引起眼睛突岀;二是蠶叢最早發明了或從別的部落獲得瞭望遠鏡,並由於擁有了這種神奇的法寶而稱王,“縱目”表示古蜀人對望遠鏡的崇拜;三是蠶叢“縱目”緣于古蜀國的鳥圖騰文化,遠古蜀民對鳥十分崇拜,三星堆青銅人像的造型仿照的是鳥面部的樣子,縱鼻、縱目、耳朵的形狀也很奇特;四是“縱目”蠶叢是人神合一的藝術再現。據《山海經》記載,位於西北地方的鐘山之神是“直目正乘”的燭龍,而“直目正乘”就是“縱目”,燭龍也是遠古“蜀人信奉的祖宗神圖騰”,直到現在,川滇一帶的彝族中仍保存著與三星堆青銅面具類似的凸目面具……
在筆者看來,“縱目”應當是古蜀人賦予自己的始祖王蠶叢神靈化面具的寫照。
甲骨文被發掘後,有學者從甲骨片中認出不同寫法的“蜀”字若干。這些“蜀”字的上部“目”就應是蠶叢的面目特徵,下部的“蟲”則應是其身份特徵。因為在《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中,“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裸蟲)之精者曰聖人。”可見,凡是在漢人心目中有極高地位而受尊崇或膜拜的靈物,如麟、鳳、龜、龍等,都有“蟲”字。由此斷定“蜀”並非一些學者所說的“是對蜀人的一種賤稱”,反而應該說是一種禮稱,並且是把蠶叢當作一種神靈的禮稱。
此外,大部分學者認為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坑是祭祀坑,其中出土的青銅面具千篇一律是突眼、巨耳、蛙嘴,全都受過棍和火的洗禮,且大多損毀嚴重。這些青銅面具和器具就是祭祀所用的,但古蜀人到底是在祭祀什麼呢?如此神聖的祭祀器物為何受損如此嚴重呢?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學者馮廣宏認為,這與古老的儺文化有關。
“儺”,指人們在特定季節驅逐疫鬼的祭祀儀式。這個祭祀儀式最大的特點是驅逐疫鬼的人必須帶上青銅面具。馮廣宏說,“在古代,面對瘟疫和戰爭時人們會首選‘儺’法,特別是在推崇神靈的殷商時代,直到漢代宮廷裡每年還舉行大儺。”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黃金面具,馮廣宏認為,在上古儺文化裡就有“黃金四目”的法師在施行驅趕疫鬼的儺法。而載歌載舞、繁瑣複雜的“儺”儀式中有許多配套的青銅面具和法器,“儺”儀式結束後,這些青銅面具和法器被認為已沾染了“鬼氣”,所以要全部砸毀,焚燒後埋入土中。
操持儺儀式的人無疑要借助最有威力的王者的形象驅鬼,因此,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便大都是文獻所記載的蠶叢的形象——縱目。而面具自然要誇張一些,故而,這些青銅面具的眉毛都高高地吊著,眼睛成柱狀或錐狀向外突出。
然而,從造型上看,這些青銅面具除了方型臉與人臉有相似之處以外,在其他方面幾乎看不見人臉的成分,獸類的標誌卻十分顯著。如長而尖的耳朵似大象耳朵;鼻頭或滾圓或尖聳,鼻翼成漩渦卷起似牛鼻,口縫很深,吐舌似蟾蜍,下頜向前伸長等。因此,所謂“蠶叢縱目”,也許是記錄古蜀人從遠古時代的自然鳥獸崇拜向人類社會的神靈化王者崇拜過渡的描繪;也許是古蜀人對先王蠶叢有遠見的眼光在神像上的藝術化表現,即蠶叢具有可以看見過去和未來的“千里眼”。
當我們凝視三星堆出土的那尊據說是蠶叢的驚世駭俗的青銅面具時,那突出的眼睛裡仿佛閃爍著一串串永遠無解的密碼。
銅縱目面具(三星堆)
玉貝形器(金沙)
三星堆文明:是外星人遺跡,還是文化融合成果?
在現存的古代文獻中,關於古蜀國歷史的記載如鳳毛麟角,上面提到的《蜀王本紀》也只是搜羅了一些關於古蜀國歷史的傳說,難以勾勒出古蜀國歷史的大體輪廓。而對今天研究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的《山海經》,也被魯迅先生視為“蓋古之巫書也”。因此,前人對古蜀國歷史的研究,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而且爭議很大。
1929年,四川廣漢農民燕道誠在車水灌溉時無意碰醒了沉睡三千多年的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1986年7月-9月,在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古蜀國珍稀文物,這不僅使神秘的古蜀國文明上推了2000多年,更使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人所熟知的蠶叢縱目、魚鳧成仙、杜宇化鵑、開明復活等古蜀國歷史傳說成為信史。
從三星堆遺址橫空出世的千余件大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藝、陶器和金器等,造型奇特驚人、內涵神秘莫測、工藝精妙絕倫,掀起了考古界、學術界新一輪對古蜀國歷史文明的探索。而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舉世矚目的四件重要文物——青銅神樹、金杖、縱目青銅面具和青銅大立人。它們帶來了一系列至今尚未徹底破解的謎:青銅神樹神鳥因何弓枝折翅?金杖是如西方權杖那樣象徵著權威還是用於神巫法術的“魔杖”?巨大的青銅面具為何人所戴?青銅大立人像雙手各自握成環狀是何用意等等……
像這樣的關於三星堆出土文物的未解之謎數不勝數,其中,最廣為世人關注的是,三星堆文明究竟源於何方?其所出土的一系列青銅面具從何而來?屬什麼種族?那些青銅器物所表現出來的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及豐富的青銅文化是怎樣產生的?金杖、青銅面具等器物上的符號是文字、族徽、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出土上千件文物珍稀文物的兩個祭祀坑屬何年代及什麼性質?是古蜀人的墓葬還是用於驅巫疫祛的坑祭?三星堆古蜀國文明何以產生、持續多久,為什麼在達到其最高峰時突然從成都平原消亡?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如何……
關於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目前,有外星人遺跡說,夏商文明與古代西亞、南亞、印度等文明雜交成果說,受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影響的蜀地文化說,古氐羌和彝人巫神祭祀文化說及世界朝聖中心說等多種猜測。
三星堆出土的數量龐大的青銅面具、人像和動物,無論從造型還是從鑄造技術上看,都不能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同時,這些青銅面具和人像均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表情也似笑非笑、似怒非怒,不像蜀人倒像“老外”,所以,很多外國媒體外猜測三星堆的古蜀人可能來自其他大陸,三星堆文明也可能是“外星人的傑作和遺跡”;也有學者根據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物絕主要是祭祀用品而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斷定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又根據那些青銅人像詭異的造型及金杖上神秘的符號和圖案,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而推測三星堆文明是古西亞或古埃及、甚至瑪雅文明雜交的成果;還有學者從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徵的祭祀用品推斷,三星堆可能曾經是世界朝聖中心。此外,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貝、象牙等文物,揭示了古蜀文化與古南亞文明的許多共有特徵,據此,有學者斷定,三星堆獨特的文明是古蜀國通過“西南絲綢之路”與古印度、古南越等海外貿易並文化融合的結果……當然,這些猜測都有其片面性,也多遭到了考古學界的有識之士一一有理有據的駁斥,特別是“外星人遺跡”的傳言,更被斥為無稽之談。
那麼,披著神秘面紗的三星堆文明究竟有著怎樣的起源和發展呢?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力圖從三星堆文物迥異于中原文明的獨特的造型、圖案和文化氣質等,來說明它並不僅僅是單一的某個地區的文化或文明,而是多種文化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果。三星堆古國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並非只為古蜀地方文明,它同時也包含了其他地區的先進文化因素,換言之,三星堆是在吸收和利用了古西亞、古埃及和古南亞的印度或南越文明等多種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
首先,從三星堆出土的大量製作精美的金器來看,其工藝遠遠超過了同期的我國中原文化。特別是上述那柄金杖的出土,在我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其研究價值不可估量。它使得研究三星堆文明起源的學者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世界文明發源地的古西亞地區和古埃及。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權力的代表並不是金杖,而是玉璽。但在古西亞地區及古埃及,其政權組織形式都是政教合一的,國王的權力不僅受到宗教的限制,有時宗教權力還可以淩駕于世俗權力之上。而金杖也一直是政教合一、至高無上的王權的象徵,被看作是神賜予的。我們可以從漢莫拉比法典的浮雕中看到,神將法典賜予漢謨拉比王的同時,也賜予了漢莫拉比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的代表——權杖。
在三星堆眾多出土文物中,金杖僅此一件,足見其珍貴。同時,金杖上端佈滿了代表三星堆古國最繁盛階段魚鳧王時期的圖騰——魚鷹及鳥,這都說明這柄金杖並不僅僅代表一種地位,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這就跟我國傳統的權力象徵有所不同。而從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祭祀器物上看,古蜀國也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組織形式。由此可見,三星堆文明深深受到了古西亞以及古埃及等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
其次,從三星堆出土的造型奇特的青銅面具及器物上看,三星堆文明也受到了古南亞印度文明的影響。無論是那棵令世人震驚的青銅神樹,還是那座令世人仰視的青銅大立人像,都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焊接、失蠟法、分段鑄造、嵌造、鉚造等青銅鍛造技術,而這些技術最早就是出現在古代印度的。並且,這些青銅器物上沒有任何文字。而在同一時期,我國中原地區還沒發現運用這種工藝製造的青銅器物,此外,當時我國中原地區青銅器主要是祭祀用的禮器,上面多刻有文字。
青銅冶煉技術最早出現于古西亞地區,逐漸通過不同的方式迅速地向四周傳播,並且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尤其在深受兩河流域文明影響的古印度得到了很大改進。而一直熱衷於與外界商貿交流的古西亞、古埃及或古印度商隊,不但把大量珍貴物資帶到了古蜀國,同時也將青銅冶煉技術帶了過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有大量的青銅器物,但其中卻看不出青銅冶煉技術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此外,大量青銅人像或青銅面具的柔和線條和誇張造型,也和線條簡潔明瞭、形象誇張突出的古印度人像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如青銅大立人像與身體不成比例的雙手,以及青銅面具的闊嘴、縱目及大鼻子等。
再次,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都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海貝,經專家考證和鑒定,象牙出自古南亞地區,現在的印度、越南和緬甸等地,海貝來自印度洋,有人說是朝聖者帶來的祭祀品,有人說是用作貿易的最早的“外匯”。實際上,這是古蜀國通過“西南絲綢之路”與古南亞、古南越等海外貿易並文化融合的結果。
從今天三星堆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它位於四川盆地中心,四面都有地勢險惡高山或者河流隔著它與外界的聯繫,因此,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也許正因其封閉,巴蜀先民們才更渴望與外界交流溝通。早在3000年前,巴蜀先民們就已開通了我國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兩條從雲南、貴州和兩廣等地通往沿海和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古蜀人通過這兩條通道,加強了與外界的密切交流聯繫,不但輸出了蜀地的特產——蜀布和邛竹杖,同時也帶回了南亞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南亞的特產。
由此可見,“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卻一直與相距千萬裡之外的古西亞、古南亞等地通商並深受其先進文明影響,很不可思議。
實際上,自古至今,由於長期的戰亂和民族的遷徙,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沒停息過。而人類的文明也一直不是封閉的,不同地域的文明始終不斷地相互聯繫、交流並融合。三星堆所曝光的古蜀國文明揭示了其鮮明的開放特徵,愛好、寬容,兼收並蓄先進的異域文化。它從來不是一個孤獨的文明,其背後隱藏著古羌人、夏商王朝、古西亞、埃及及印度等地各部落的古老背影。不同時期、來自不同地域的部落,帶來了多樣的文化而古蜀國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遷徙中,成了它從寶墩文化到三星堆、金沙的轉變走過了長達2000餘年的生命歷程。
帖子
60914
精華
424
積分
129715
閱讀權限
210
註冊時間
2008-1-10
最後登錄
2025-4-3
查看詳細資料
TOP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論壇公告
論壇公告區
用家報告分享
香港桑拿水療SPA用家分享區
各區水療場網誌【每日囡囡班表、睇相及最新優惠】
國外及內地夜遊情報分享區
成人娛樂
成人文學
成人貼圖區
美臀美腿區
成人電影區
忙裡偷閒
香港及國際新聞
自由講場
汽車討論
講飲講食
有趣貼圖
桌布天地
天文地理
考古歷史及地理
天文科學
海洋探究
科技資訊
手機情報
電腦影音
會員專區
會員舉報及發問區
控制面板首頁
編輯個人資料
積分記錄
公眾用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