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本港60年代遇旱災每四日供水一次 內地一年內開山劈石引東江水來港

本港60年代遇旱災每四日供水一次 內地一年內開山劈石引東江水來港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遇上百年一遇的旱災,每四天供水一次,「樓下閂水喉」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內地以不到一年時間開山劈石,引東江水來香港,至今六十年,一起回顧這段歷史。

胡國萍的父母早年在深水埗經營時裝店,一家五口過住前舖後居的生活,當年制水,她的家有所準備。

胡國萍稱:「這裡是我舊居,這個天井位置放水桶,那些水桶放在這裡。當時就四日來一次水,來一次水只有四個鐘頭。」

供水時間短,想儲多些水,一家人會去附近的李鄭屋邨輪水。

胡國萍說:「我印象深刻就是好多人爭水,先後、排隊又說插隊,好多爭拗。」

莫偉韜小時候住在九龍城近城寨的平房,制水的日子記憶猶新。

莫偉韜指出:「所有在城寨的居民,都要拿水桶出來在這裡排隊。」

食水珍貴,他們想盡辦法省點用。

莫偉韜表示:「煮飯水那些洗米水就留起它,用來再洗菜,洗完菜的水就留下來洗碗洗碟,再留起它,預備用來沖洗痰罐。」

制水影響當時全港350萬人的生活,社會上有聲音渴望援引水量充沛的東江水來香港。中央也高度關注香港旱災,兩地政府就援引東江水進行磋商。

經過勘測和研究,最終採用石馬河分級提水方案,這個方案全長83公里,投資金額最少、效益最大,能夠在一年內建成,還有利周邊農田灌溉。

不過工程難度最大,因為將東江水經石馬河,逆流送往深圳水庫,中途需要興建八個大型水泵,分八級提水到雁田水庫,再利用自然重力,將東江水注入深圳水庫。

國家支付3,800萬的工程開支,接近當年國家財政收入千分之一。為爭取時間,設計人員需要白天在外面覆核勘測,晚上連夜設計。

當時機械好缺乏,幾萬工人與時間競賽,要用手搬泥、搬石,連大學生都加入建設隊伍。

東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設人員陳韶鵑稱:「八十幾個同學派去工地,同學們聽到以後熱血沸騰,大家高高興興好像戰士想出征。好繁忙,因為一年要完成,保證一年完成通水。」

1965年2月27日,東深供水工程峻工,兩日之後東江水正式供港。時至今日,東江水供港協議,保證香港每年最多可輸入8.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

【延伸閱讀:東江水】

為解決雨量不足、不穩的挑戰,香港自1965年起輸入東江水,以滿足本地用水需求。東江是珠江3條支流之一,發源於江西省的尋烏、安遠和定南縣,自東北至西南方向,流入廣東省境內,主要供應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及香港超過4,000萬人。

輸往香港的東江水,從位於東莞市的太園泵站抽取,經專用輸水管道運至深圳水庫,再輸往香港木湖原水抽水站。

https://news.tvb.com/tc/local/67ef78cbec361c0a9ea2e90d?utm_source=news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