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於侵華歷史,在他們的教科書上,沒有太多詳細的記錄,一筆帶過,並且用詞大都是用了一些逃避的詞語,來描繪日本對中國發動的這場戰爭。
那麽日本對於二戰時,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事件,日本的教科書他是如何描述這件事件的呢?日本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慘劇”,來譴責美國的行為。相反他對於南京大屠殺的描述,用詞大都用“據說”,“還在研究和爭論中”,“南京事件”,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一個民族的錯誤,需要讓後世無知的認知來維護自己的尊嚴,是非常悲劇的一件事情。
日本的教科書上,每一句話都以維護他們的尊嚴為前提,來規避和錯誤的引導他們的國人,學習他們所謂的那些不存在的,不清晰的,不真實的歷史。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的傷亡,日本孤兒尋親活動等等內容……
日本用了大篇幅的介紹,介紹了他們的損失有多慘重,日本人民受到了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讓他們的國家陷入無盡的災難中,讓不了解歷史的人,看了都信以為真了。而日本對於它給其他國家造成的損失,僅僅只用一句不確定的話:“全世界死者據說有3000萬左右”,讓讀者認為日本發起戰爭,讓其他國家蒙受災難,日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日本,2005年的教科書上,對於美國轟炸日本事件,日本教科書上,用了“無差別轟炸”這個詞,內容是這樣描述的,“讓我們想一想,調查一下,你對於這種無差別轟炸怎麽看待?”,這種事情還需要調查?孰不知,日本曾經也無差別轟炸過其他國家,當時南京大屠殺時,他們所用的武器只不過沒有像美國原子彈那麽犀利罷了。
想要用歷史教育後人,讓後人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戰爭觀,日本首先得思考是否有過正確的戰爭反思。
在日本的教科書上,對日本無條件投降,重點是“是否無條件”,教科書上進行了篡改概念的行為,似乎在告訴世人,日本當時是被逼無奈,才選擇有條件投降的。
2001年版本的日本教科書,內容描述: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努力最後能夠保住天皇制度,終於8月14日,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翌日,昭和天皇通過廣播,向國民宣布了日本投降。”教科書中回避無條件,僅僅寫投降,或者戰爭結束,來訴說歷史。
日本2005年教科書內容:
“為此,日本政府以保留天皇制度為條件,於8月14日終於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第二天(15日)天皇通過收音機廣播向國民宣布了這一事實。”,日本是否無條件投降成為了日本教科書上面的一個焦點關註的問題,在中國的教科書上是承認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且在其他國家的歷史記錄中也是如此描述。並且保留天皇制度,那是美國占領日本以後,為了方便管理日本才開恩保留給日本的一點尊嚴。
總體來說,日本對於自己發動戰爭的反思,並沒有像他們說的那樣信誓旦旦,更多的是對歷史的扭曲,和對戰爭意圖的否認。不過對於大多數日本民眾來說,的確是他們這一輩子最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