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後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 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 由於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銹。

越王勾踐劍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淩光,原題:探究越王勾踐劍之謎:八字銘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誰
在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齊名的鎮館之寶就是越王勾踐劍。 寶劍藏千年,誰人能識君? 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也許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破解的過程之中。
千年寶劍仍寒氣逼人
上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乾旱。 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1965年歲末,挖渠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然而,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公里處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這裡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
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游古雲夢澤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很多專家認為,春秋戰國時,這裡曾是楚國都城郢的所在地。 這一帶素以古墓眾多著稱,那麼,這不一樣的土層下面,是不是也藏著古墓呢?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並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小組。 經過仔細勘測,專家們發現這裡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並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 就這樣,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代替了。 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幾天後,當發掘工作進行到望山一號楚墓時,這裡就已經出土了近400件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 從這些出土冥器的數量和品質判斷,專家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貴族。1965年12月的一個傍晚,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
剛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不久的陳振裕後來回憶說:「我將這些文物取出放到發掘工作的臨時庫房裡。 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經我親手取出的文物中,竟然有後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 ”
第二天上午,保管員在考古發掘工地上對取出的文物進行清洗,以便分類保管。 當保管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 這把剛剛出土的寶劍劍身幾乎看不見鏽跡,歷經千年仍然寒氣逼人,完好如新。 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劍,不料手指碰到劍刃上,竟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立刻流了出來。
這把劍的製作十分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 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