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指的是漳河以南太行山區,這一段山脈是太行山峽谷最密集的地帶,尤以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的漳河南岸峽谷群最為典型,有“漳河九峽十八斷”之稱。位於林州市的林慮山大峽谷,因山體斷裂擡升,加上濁漳河支流露水河流水下切,造化出一條南北長達50公裏的峽谷。它藏在豫、冀、晉三省夾縫地帶,既有斷崖疊嶂的壯美,又有雲海飛瀑的靈動。
“昔余涉漳水,驅車行鄴西。遙見林慮山,蒼蒼戛天倪。邂逅逢爾曹,說君彼巖棲。蘿徑垂野蔓,石房倚雲梯。秋韭何青青,藥苗數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樹森回溪。”詩句出自盛唐詩人高適,題為《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

雲遮霧繞出“天路”
拍攝地點
林州市石板巖鄉朝陽村
欣賞時段
夏季雨後
林慮山大峽谷一帶的盤山公路,沿著南太行山區的峭壁盤旋而上,被稱為“太行天路”。林州市的這段“太行天路”位於石板巖鄉朝陽村到葦池窪村之間。這種奇特的景觀,是看太行的另一種視角。這張圖片中的峭壁所呈現的環狀,不是使用魚眼鏡頭的效果,而是一處高差近300米,形狀基本為環形,僅在朝向露水河方向留有開口的峽谷地貌。向下俯瞰,如踏青雲於山間,腳下峽谷就像希臘字母Ω,體積猶如喀斯特“天坑”那般宏偉。
在文學史上,高適以邊塞詩名滿天下。不過,他這首詩沒有寫邊塞之苦,而是描述了山色之美。這幾句詩大致是說,高適渡過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的漳河,先是在平原上路過古都鄴城,進入今河南省林州地區,連綿的林慮山拔地而起,直插雲霄。
人們一般把漳河南岸,大致在河南省境內的太行山稱為南太行。高適的詩句描繪的正是漳河流域南太行一帶景色,還特別提到了“隘谷”地貌,即今人說的峽谷。因為山西晉東南高原相對於華北平原的強烈擡升,巖層斷裂形成了許多狹縫,山中激流順勢下切,形成了溪谷縱橫、峽谷成群的景觀。
南太行多峽谷,尤以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的漳河南岸最為典型,有“漳河九峽十八斷”之說。詩中的“隘谷”應是其中一峽。友人“楊十七”隱居在林慮縣(今林州市)西部。據此可知,這“隘谷”,也就是大峽谷,應在林州城區以西,濁漳河支流露水河上遊地帶。露水河深切南太行東緣山體斷裂,形成了長50公裏的深谷,因附近山名“林慮山”而得名“林慮山大峽谷”。露水河向北出山口的地方,就是詩中的“隘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