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血淋淋的“剃”與“留” 1644年隨著清朝政權的建立,統治階層開始在全國強行推廣滿族的辮發。漢族人深諳孔子“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教誨,並視剃發為蒙羞、受懲,因此堅決抵制。順治皇帝進而頒佈嚴厲的剃發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自此流傳。張有旺介紹說,當時各地官府派剃發匠和劊子手上街給人強行剃發,違抗者被當場砍頭,並把頭掛在剃頭挑子上示眾。

史料記載,清軍為逼迫江陰人民服從,攻城81天後屠殺了17萬人。由滿漢政權更替而引發的“剃發”、“留發”之爭,雖然以清王朝的軍事勝利和漢族男子改束發為結辮而告終,但因髮型而起的矛盾卻遠未結束。

蓄發與剪辮

很多民間起義都以蓄發作為反抗清朝統治的政治標誌。太平天國起義更頒佈了“蓄發令”,要求男子恢復古代束發不留辮的習俗,違者“殺無赦”。起義失敗後中國男人的頭上繼續梳著辮子。晚清時期,中國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纏足被視為落後與積弱的象徵。很多海外留學生把辮子盤起來或乾脆剪去。此外,人們逐漸感到辮子給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不便。辛亥革命使剪辮得以全面開展。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立即宣佈辮發為清罪狀之一,並頒佈公文禁止公眾蓄辮。1911年末,在即將結束延續了200多年的統治前,清政府頒旨允許民眾自由剪辮。清王朝的覆滅不是導致新王朝的建立,而是中華民國的誕生。髮辮的壽終正寢也並未讓中國人重新束發於頂,而是短髮的普及。剪辮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