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王之先 伏羲氏
伏羲氏,風姓,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等,是中華民族敬仰的始祖,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史載其「有聖德」,「有大智」,他常常獨自一人靜靜觀察宇宙天地萬物,將自己從中感悟到的道理教導給人民,人們覺得他像日月一樣為世間帶來光明,因此就稱他為太昊。後來人們推薦他為主,伏羲覺得五行中的木榮於春天,先得生物盛德,就以木德繼位而王;木動則風生,遂以風為姓。
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即中華本源文化。伏羲文化重德,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在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
唐代歷史學家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記》中寫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這對伏羲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內容作了清晰豐富的描述。有關他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